《滨海客家》首发:深圳450年历史揭秘
《滨海客家》首发:深圳450年历史揭秘
近日,《滨海客家》一书在深圳龙岗区鹤湖新居首发,该书详细记录了自康熙年间以来,滨海客家人300多年的奋斗史及改革开放实践,展示了深圳从昔日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介绍了众多为深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客家人物,如罗瑞凤、赖恩爵、凌道扬等,还揭示了滨海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发布活动不仅是对深圳450年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滨海客家精神的弘扬。
深圳客家:从迁徙到繁荣
深圳的客家文化,要从清初的“迁海复界”政策说起。1661年,清政府实行“迁海令”,沿海居民被迫内迁,深圳地区遭受严重破坏。直到1684年“复界”政策实施,原居民陆续回迁,其中就包括大量从闽粤赣山区迁来的客家人。
这些客家移民在深圳东部地区扎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既坚持耕读传家,又大力发展商业;既能维护传统,又能与时俱进。罗瑞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东莞开设商铺,还在鹤湖村兴建了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大型围堡——鹤湖新居,成为深圳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客家英杰:深圳发展的中坚力量
《滨海客家》一书重点介绍了多位对深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客家人物。罗瑞凤通过经商致富,展现了客家人的商业智慧;赖恩爵在抗英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体现了客家人的爱国精神;凌道扬作为林学泰斗,为中国的林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些客家先贤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华与抱负,更折射出深圳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重文教、兴商业、移风易俗、积极进取。这种文化特质,为后来深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979年,深圳撤县设市,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边陲小镇,到2023年GDP达到3.46万亿元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用短短40多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这个过程中,客家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客家人崇尚教育的传统,为深圳培养了大量人才;重商的文化基因,让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如鱼得水;而勇于创新的精神,更是与深圳的科技创新定位高度契合。
《滨海客家》:一部深圳发展史
《滨海客家》的首发,不仅是对深圳450年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滨海客家文化的致敬。书中记录的不仅是客家人的奋斗史,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史。从罗瑞凤的商业传奇,到赖恩爵的抗英壮举,再到凌道扬的学术成就,这些客家先贤的事迹,见证了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
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深圳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更为我们理解深圳的过去与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深圳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之中。正如书中所展现的,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