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跨校辅修的语言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跨校辅修的语言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项目通常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跨校辅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往往会遇到语言障碍。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与语言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双语教学:课程采用中英双语或全英文授课,部分专业课程直接由外方教师讲授。
- 国际化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
- 双学位制度:学生有机会获得中外双方的学位证书。
- 严格的语言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部分项目要求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
以西南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的心理学专业为例,该项目采用“2+2”或“4+0”培养模式,引进ANU专业核心课程占所有课程1/3以上,实行多数核心课程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由ANU派遣师资授课占专业核心课程的1/3以上,中澳课程无缝衔接。学生需要在完成相应专业课学分和满足ANU入学英语水平要求情况下,后两年可转入ANU学习后续课程。达到两校相关要求者,西南大学发放普通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理学学士学位证书,ANU发放理学学士学位证书(Bachelor of Science: Psychology)。
跨校辅修中的语言障碍
跨校辅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语言障碍:
- 听力理解困难:全英文或双语授课对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专业术语和学术表达。
- 口语表达不自信: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因担心发音不标准或表达不准确而不敢发言。
- 阅读和写作挑战:专业文献和作业通常要求用英文完成,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都是考验。
- 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能影响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招生信息显示,非外语类专业的公共外语为英语,部分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授课。对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如“外培计划”专业要求外语单科成绩达到120分及以上。这些要求反映了跨校辅修项目对语言能力的高要求。
应对语言挑战的策略
面对上述语言障碍,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课前充分准备: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查找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熟悉相关背景知识。
-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不要害怕犯错,多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实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利用在线学习资源:通过MOOC平台(如Coursera、edX)学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领域的英语水平。
- 加入学习小组: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定期进行英语学术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寻求语言辅导:利用学校提供的语言辅导资源,如英语角、写作中心等。
- 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阅读、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康奈尔大学通过世界语言日活动,采用文化沉浸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多语言教育能够促进认知能力发展,增强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文化沉浸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参与这些语言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的语言技能,还能在实践中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上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 招生对象:面向全国招生,文理兼招,根据各省考生人数、生源质量等因素确定招生计划。
- 录取规则: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录取,各专业志愿间不设级差分。
- 语言要求:普通类型招生中,高考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可报考所有专业;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考生可报考相应专业和所有非外语类专业。所有学生均需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英语学习。
- 学费标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费为19,500元/学年,其他专业学费在6,500-7,150元/学年之间。
上外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如海外学习、实习等,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结语
跨校辅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面临语言挑战,但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校的资源支持,学生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困难。这类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有志于在国际化环境中发展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