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筠连滑坡:冬季气候异常引发的地质灾害
四川筠连滑坡:冬季气候异常引发的地质灾害
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一起严重的山体滑坡灾害。此次滑坡由持续降雨引发,导致高位山体滑坡并转化为碎屑流,堆积体长1.2公里、厚约10-20米、宽约100米,滑坡方量达10余万立方米。截至2月9日11时,已造成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
气象因素:滑坡的直接诱因
此次滑坡的直接诱因是持续降雨。据当地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筠连县在滑坡发生前经历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显著偏多。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
冬季本应是四川盆地的少雨季节,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冬季降水异常增多。这种异常气候现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多为松散堆积物,本身就容易发生滑坡。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这种风险进一步加剧。
地质专家: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并派出专家工作组赶赴现场。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滑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条件: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多为松散堆积物,本身就容易发生滑坡。
气象条件:持续降雨是直接诱因。雨水渗透到山体内部,使土壤含水量饱和,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坡。
地形地貌:滑坡发生地位于高山峡谷区,地形陡峻,一旦发生滑动,容易形成碎屑流,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类似案例:冬季滑坡并非偶然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冬季由降雨引发的滑坡并非偶然现象。2017年12月,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就曾发生一起因持续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造成多人伤亡。这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传统认知中“冬季少发”的地质灾害正在呈现新的特点。
防灾减灾:提高预警能力是关键
此次滑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具体来说:
完善监测网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山区,需要建立更加密集的气象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降雨量、土壤含水量等关键指标。
提升预警精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和提前量,为人员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响应。
四川筠连滑坡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揭示了冬季异常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