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专家揭秘:湿疹成因与预防
北京安贞医院专家揭秘:湿疹成因与预防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20%,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本文特邀北京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王晓阳,为您详细解析湿疹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皮肤病。
湿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总也治不好?
湿疹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时瘙痒剧烈,且难根治、易反复发作。虽然它的名字带“湿”,但事实上它的主要诱因却是“干”。在寒冷干燥的冬季,湿疹成为不少人的健康困扰。
专家提醒,大众常说的“湿疹”,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特应性皮炎,好发人群覆盖全年龄层。冬季更应重视湿疹的科学防治,切勿掉以轻心。
“目前,我们把病程超过6个月,有明显皮肤干燥、瘙痒和对称性皮疹的湿疹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北京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王晓阳介绍,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常伴有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等共病,是皮肤科非致死性疾病中的“一号疾病”。
专家表示,湿疹虽不致命,但对生活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很多患者因瘙痒难忍而彻夜难眠,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影响社交。若处理不当,湿疹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皮肤问题,如继发感染。
相比其他皮肤病,湿疹的知晓率较高,但大众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待进一步提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张馨予认为,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湿疹理解为一种表面性的皮肤问题,这种认知实质上是低估了疾病的复杂性,而特应性皮炎这个专业提法能更准确反映其本质,即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为湿疹‘正名’可以消除一些误解,比如认为湿疹是‘小毛病’或者觉得‘擦擦药膏就好了’的想法。”张馨予说,正确认识湿疹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它是一种需要规范化、专业化治疗的慢性病,从而更重视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
婴儿湿疹尤其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王晓阳说,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脂腺功能未发育完全,皮肤往往干燥、脆弱,且易受外部环境刺激,在空气、温度变化以及接触或摩擦到外物时,容易引起特应性皮炎发作或加重,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于婴儿期,病情可能持续到成年。
湿疹的成因有哪些?
湿疹的成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免疫紊乱、皮肤屏障受损、微生态失调、神经—精神内分泌因素等,湿疹通常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在湿疹中,表皮屏障基因丝聚蛋白的功能丧失突变显示半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完全,是湿疹已知最强的危险因素。丝聚蛋白在表皮颗粒层中表达,并具有多种相互关联的功能,有助于皮肤屏障的发育和维持。丝聚蛋白的功能包括角蛋白丝聚集,吸水性和酸性氨基酸对角质层的形成和抗微生物作用。当丝聚蛋白发生功能失调时,皮肤屏障受损,致使水分丢失增加,引起皮肤干燥,也会增加过敏原的侵入,从而加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因素: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失调都与湿疹发病相关。高达91%的湿疹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现象,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未识别的自身表位有关。湿疹的发病机制从经典的Th2过敏原逐渐扩展到微生物产物以及自身抗原等。过去常认为Th1/Th2失调是湿疹发病的主要原因,Th1细胞会大量分泌出IL-2、TNF-α、IFN-γ等细胞炎性因子,局部激活、聚集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炎症介质,对组织造成损伤,诱导超敏反应发生,Th2细胞以分泌IL-4、IL-10、IL-12等细胞因子为主,通过诱导B细胞分化嗜酸性粒细胞、分泌抗体,是促进IgE产生的重要介质,IgE主要通过其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等细胞上的受体发挥作用,此外还能通过半乳糖凝集素3信号通路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最终导致湿疹的发生。
皮肤菌群紊乱:孟华对40例皮炎湿疹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皮肤菌群测定发现,试验组皮肤菌群检出率(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菌定植也是湿疹起病的常见诱因,细菌通过分泌出超抗原特性外毒素,加重皮炎湿疹的病症,感染也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刘婷对60例湿疹皮损进展组患者细菌总密度和金葡菌密度与湿疹皮损无进展组和对照组发现皮损患者皮损进展程度与感染病原菌密度有关。皮肤菌群紊乱的程度不仅影响在疾病的发生,也与疾病的发展程度、预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外在因素:许多外在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因素均可引起湿疹的发生。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过敏在儿童湿疹中最常见,大约占75%左右。少数可能与花生、干果或海鲜类有关。食物过敏与湿疹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严重性有关,却显正相关性。随着经社会的不断发展,生物多样性受损、生物和微生物群落紊乱、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外界因素形成吸入性、接触性过敏原,成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宠物皮毛、不环保的室内装修、潮湿环境表征及屋尘螨和粉尘螨变应原的高浓度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湿疹的患病风险。金属制品、化妆品、洗涤用品、染料、化工制品、建工材料、消毒剂等的接触也会引起手部湿疹的发生。Quaade Anna S等人从1964年至2019年66项手部湿疹研究(总统计人数超过550,000)统计中发现,普通人群中手部湿疹的患病率、1年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估计值分别为4.0%、9.1%和14.5%。HE发病的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且女性的患病率几乎是男性患病率的两倍。近年来,普通人群手部湿疹的总体患病率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李乔将不同浓度或相同浓度但处理时间不同的PM2.5样品刺激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后,观察到HaCaT细胞生存率后发现PM2.5刺激能降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生存率,促进细胞凋亡,还能增加丝聚蛋白的表达异常,还可促使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表达GM-CSF、TSLP、TNF-α的水平,从而导致湿疹的发生。幽门螺杆菌血清阳性与湿疹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湿疹患者中,湿热蕴肤证、脾虚湿盛证感染率较高,且与特异性IgE抗体产生的的变态反应及免疫应答相关。
冬季湿疹高发,哪些因素容易诱发?
进入冬季,有哪些因素容易诱发湿疹?
一方面,干燥是引发湿疹的重要原因。“皮肤一干燥,就像完整结实的一面墙失去了砖块之间的灰浆,变得松松散散、千疮百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郭一峰说,冬季环境湿度下降,导致皮肤含水量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变得薄弱,清洁、保湿等屏障保护措施不足时,就容易出现湿疹。
近期以来,“冬天要不要天天洗澡”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在“一天不洗不舒服”和“天天洗澡容易皮肤干燥瘙痒”之间纠结。对此,郭一峰提醒,在干燥环境中过于频繁洗澡会破坏皮肤屏障,因此冬天洗澡要注意频次和时间,不可过于频繁,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或以下,使用没有刺激性、弱酸性的沐浴清洁产品。
另一方面,闷热也可能导致湿疹发病。张馨予说,冬季以来,因不当穿着“美肤衣”和“鲨鱼裤”等紧身保暖衣、塑身衣而引发的湿疹病例明显增多。此类衣物若透气性欠佳,长时间穿着可能造成局部皮肤潮湿闷热,加上日常行动时的摩擦刺激,很容易诱发湿疹。
“皮肤也需要‘呼吸’。”张馨予说,尤其是对湿疹患者来说,贴身衣物应首选纯棉材质,保证舒适和透气,冬天在做好保暖的基础上不宜穿着过厚,避免因“捂热”加重湿疹的瘙痒症状。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湿疹。“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免疫功能失调,还有不注重个人卫生或者过度清洁等因素,都在不断挑战我们的皮肤防御系统。”张馨予说。
湿疹如何科学防治?
应对特应性皮炎等湿疹问题的关键是对症治疗。张馨予说,要先明确诊断,查明病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通常会联合使用药物、护肤品改善皮肤状态,必要时辅以光疗等物理治疗手段”。
“特应性皮炎很难根治,但可以通过治疗达到长期缓解,保持无皮疹的状态。”郭一峰说,约七成的特应性皮炎为轻症,一般采取基础治疗,即日常注重皮肤的清洁、保湿,并回避一些诱发加重的因素,再根据皮疹的严重程度来使用外用药物,可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非激素类的抗炎药物,合并鼻炎、哮喘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对于中重度患者外用药物不能控制的,采用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光疗等系统治疗。
在所有外用药物治疗中,激素是一线药物。王晓阳说,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起效快、疗效好,能快速起到控制皮损、缓解瘙痒的效果,但长时间使用也可能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萎缩、多毛等副作用。王晓阳提醒,采取激素治疗湿疹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用药前须先根据问诊、检查等确定适合患者的激素类药物浓度剂型,并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药物。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案能够绝对治疗特应性皮炎,但适时的治疗、合理的用药、恰当的护理都能控制病情。”王晓阳建议,患者应尝试和特应性皮炎“和解”,积极面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生活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湿疹?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霜或乳液,特别是在洗澡后。
避免过度清洁:减少洗澡次数,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穿着透气衣物:选择纯棉等透气材质,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
注意饮食:避免已知的过敏原,保持均衡饮食。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压力过大。
避免环境刺激:注意室内湿度,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
湿疹虽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