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一个古村落的重生之路
篁岭:一个古村落的重生之路
在江西婺源的群山之中,有一座被誉为“挂在山崖上的村庄”的古村落——篁岭。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晒秋”文化,更是一幅活生生的中国乡村生活画卷。然而,这座如今游人如织的“最美乡村”,曾经却是一个即将消失的“空心村”。
篁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清代官员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内的一份子。村落依山而建,从山顶向山腰间蔓延,整体形态以自然山川地势为依托,呈山环水抱之势,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地质灾害隐患,篁岭村在2009年之前几乎成为一个“空心村”。村里的180多户人家陆续外迁,只剩下60余户人家。村内房屋破败,田地荒芜,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决定对篁岭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他们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68户安置房和24套老年、单身公寓,并配套基础设施,对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整体搬迁后,篁岭村先后投入6亿元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的模式进行村落保护与开发,保持了古村文化的“原真性”。
篁岭的保护与改造采用了独特的“篁岭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保护古村落原貌的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篁岭村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又收购散落民间的20多栋徽派古建筑在篁岭村进行异地保护重建,打造了商业一条街——天街。景区围绕“梯田花海”、“晒秋人家”“古村民宿”等三大主题产品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套以“整村开发、生态入股、就业创业、品牌创建”为特色的市场运营模式,走上了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篁岭,已经成为一个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3万人次的4A级景区。2023年,篁岭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当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之前的3500元提高到了4万元,翻了10余倍。景区周边村庄经营着200余家农家乐,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了6万元。
篁岭的旅游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景区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打造成“中国最美文化符号”的文化现象。同时,篁岭还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婺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手工艺、楹联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婺源传统文化的机会。
篁岭的未来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以580年历史古村为基底,还原乡愁记忆,通过板凳龙灯、徽州婚俗、甲路抬阁等民俗活动,以及村姑拦门酒、社员大会等特色演艺及打麻糍、炒米糖等民俗互动体验,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乡愁盛宴,让游客在篁岭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从一个即将消失的“空心村”到如今的“最美乡村”,篁岭的蜕变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篁岭不仅保护了古村落的原貌,更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