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开发区:长三角一体化新引擎
南通开发区:长三角一体化新引擎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座被誉为“风口之城”的国家级开发区,正以独特的优势和前瞻的规划,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长三角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南通开发区不仅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更致力于打造产业创新协同、交通互联互通和服务同城同质的区域发展新高地。
产业布局:聚焦“3+1”主导产业,布局未来赛道
南通开发区正以“竞”的姿态、“拼”的干劲,朝着“两年超千亿、十年两千亿、位次再上升”的目标迈进。在产业布局上,南通开发区聚焦“3+1”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布局氢能、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时代未来产业园项目,规划产业用地近8000亩,将建设中日(南通)产业合作示范园、欧美智造园、专精特新园、未来工业园四大主题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产业园已吸引多家知名企业落户,包括中国中化旗下的先正达南通新植保制剂生产基地、肿瘤诊断治疗药物研发销售总部等项目。
在“未来赛道”布局上,南通开发区成立了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引资、空间保障、产业规划、审批服务4个专班,目标是在3至5年内引进30至50家氢能产业链核心关键产品生产企业,形成至少500亿元的产值。此外,开发区还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区域合作:19个跨江合作园区,深化产业协同
南通开发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实践,最突出的是跨江合作园区建设。目前,南通全市已建有19个跨江合作园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开发园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这些合作园区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更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南通开发区的创新实力。据统计,近五年沪通两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积极对接上海、苏南共建科研平台,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超过20家,其中近10家企业的总部或研发机构在上海。
基础设施: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区域枢纽
南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提速,致力于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目前,南通已建成新长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铁路总里程达到428公里,居全省前列。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南通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乃至长江中上游和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实现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畅达上海大都市圈、3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在港口建设方面,南通港已建成5万吨级以上泊位36个,通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全港60%的货物为长江中上游以及长三角其他地区中转服务,沿江形成矿石、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重要中转基地,沿海形成LNG能源基地。
此外,崇启公铁长江大桥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据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大桥4号主塔下横梁第二次浇筑已经完成,后续将进入中塔柱施工阶段,预计明年11月主塔将完全封顶。
南通开发区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过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释放发展潜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各项规划的逐步落地,南通开发区必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