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里坤:汉满双城见证千年丝路文化交融
新疆巴里坤:汉满双城见证千年丝路文化交融
巴里坤古城,两座清代城池静静矗立于天山脚下,一东一西,相映成趣。西面的汉城,始建于1731年,城墙高6.8米,四座城门巍然屹立;东面的满城,始建于1772年,墙高7米,四座城门各具特色。这两座城池,见证了巴里坤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巴里坤,古称蒲类,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东段北麓,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早在唐代,巴里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公元710年,武则天为保障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此修建了大河唐城。这座兵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20米,南北宽约200米,中部一道城墙将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城内出土的铜罐、铜镜、铜狮、铜佛等唐代遗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巴里坤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从蒙古高原到黑海之滨,一条古老的商道穿越这片土地,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紧密相连。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们,或经巴里坤河上游,或翻越阿尔泰山,或穿越将军戈壁,将中原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往中亚、欧洲,又将西域的珍宝带回中原。巴里坤,就这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进入清代,巴里坤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雍正九年(1731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此修筑汉城,作为平息准噶尔叛乱的军事基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又在巴里坤东边修筑满城,调来2000名满营旗兵长期驻守。这两座城池,不仅见证了清朝统一新疆的艰辛历程,也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1954年9月30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正式成立,成为新疆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自治县总面积3.84万平方千米,与蒙古国接壤,境内生活着汉、哈、维、蒙等13个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孕育了巴里坤丰富多元的文化。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边疆文化景观。
进入新时代,巴里坤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农牧业和旅游业。巴里坤湖、怪石山、鸣沙山等自然景观,与古城遗址、清代粮仓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2017年,巴里坤实现脱贫摘帽,2023年生产总值达到159.4亿元,展现出勃勃生机。
巴里坤,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经沧桑巨变,却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从唐代的兵城到清代的军镇,从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到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巴里坤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焕发着新时代的活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巴里坤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