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纹螳螂虾:天生的海底杀手
斑马纹螳螂虾:天生的海底杀手
斑琴虾蛄(别名条纹螳螂虾、斑马纹螳螂虾)属于口足目、琴虾蛄科、小琴虾蛄属,是一种虾类。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域,在我国台湾海峡和南海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泥沙质礁岩区域,活动范围从低潮间带到浅海下约10米深处。该物种最早于1793年被命名。
斑琴虾蛄是天生的杀手,以其聪颖、沉稳和隐藏能力著称。其强壮的前螯如同螳螂的大刀,攻击力惊人,打击力度可达到0.22英寸直径手枪的射击力度,甚至能击碎水族箱的玻璃缸壁。其肉质含水量较高,味道鲜甜嫩滑,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壮阳、活血生津、通乳脱毒之功效。
作为皮皮虾界的大哥大,斑琴虾蛄体型最大,性情凶猛,视力敏锐,攻击力量可达体重的2500倍,加速率高达10kg。不仅颜色艳丽,可作为海缸观赏虾,还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海味,但价格较为昂贵。
生存环境与基本特征
- 生存环境:海水
- 最大长度:40cm
- 形状分类:其他
- 颜色分类:褐色、蓝色
- 活动区域:底层
- 饲养难度:中等
- 性情习性:凶猛
- 适宜温度:23℃±2℃
- 酸碱范围:8.2±0.2(pH)
- 硬度范围:8±2(DH)
- 寿命年限:12年
- 食物饲料:肉食
形态特征
斑琴虾蛄体长可达40cm,重500g以上。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发达的头胸甲,腹部发达。鳃数列,着生在胸肢基部、胸部侧壁或其间的关节膜上。背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颈部细长,尾部宽大,外壳坚硬且有光泽。身体呈窄长筒状,略显平扁,头胸甲仅覆盖头部和胸部前4节,后4胸节外露并能活动。有一对带柄的复眼,位于头部前端。胸足共8对,前5对为甄足,后3对为步足,较小,呈双肢型。口位于两个大颚之间,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饲养方法
斑琴虾蛄喜欢在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在不停搜寻猎物。属游泳生活的虾类,步足没有爬行能力。它们喜欢隐藏,可以在沙子、碎石或者泥浆中建立洞穴,也常栖息在珊瑚洞穴、石缝中,甚至可以居住在贝壳中。主要捕食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能轻易打碎猎物外壳,享用壳内的肉。
雌雄分辨
斑琴虾蛄雌雄异体,外形相似,主要区别在于雄性个体略大。性成熟的雌性可见粉红色卵巢。雄性在末对步足基部内侧有一对交接棒,雌性则没有。雄性的第二颚足更为粗壮。
繁殖方式
斑琴虾蛄实行一夫一妻制。通常在9-10月交配,雌性在胸部第6-8节腹面会出现白色“王”字形胶质腺。繁殖季节,卵巢胸部第4节至尾节呈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体轴中线上色素较集中。在第5、6节处卵巢厚度最大,尾节处扩大,充满尾节,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平均产卵量3万-5万粒,多者可达20万粒。产卵量与其头胸甲长度有关。通常在近岸浅水区集中产卵,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为穴居越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