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动向:修旧如故,活化利用
江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动向:修旧如故,活化利用
2022年4月,江苏省发布《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为全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各地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模式,南京老城南门东、无锡清名桥、苏州平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利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京老城南门东:修旧如故,留住城市记忆
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秦淮区中华门以东,是南京传统民居的聚集地,自古就是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2015年,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在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活动中获得规划、建筑双金奖。
在保护整治过程中,项目团队严格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对于文物建筑,按照已批保护修缮方案的要求进行保护;对于历史建筑,严格保护其立面、平面布局和院落格局;对于风貌建筑,则在保护外观的同时改善内部基础设施。通过织补传统肌理和恢复“街、巷、进、落”的传统格局,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还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一个展示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商业区。德云社南京分社、先锋书店等文化地标相继落户,为街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夜晚的门东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灯火璀璨中尽显金陵城的繁华与美丽。
无锡清名桥:分级分类,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街区以古运河为轴,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景观组成特色环境,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于明代、飞架运河两岸的“清名桥”则是街区内的标志。 清名桥历史街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
2024年,无锡市启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采用分级分类的保护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差异化保护。对于文物保护单位,严格遵循已批保护修缮方案;对于历史建筑,原址保护并改善基础设施;对于风貌建筑,则在保护外观的同时进行功能更新。这种分级分类的保护方式,既保护了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又满足了现代使用需求。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也颇具特色。街区内的古运河游船项目,让游客可以一边欣赏两岸风光,一边品味无锡的历史文化。夜晚的清名桥更是美不胜收,两岸亮灯后,古桥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街区内的咖啡店、特色小吃、文创店铺等现代商业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体验。
苏州平江路:活态保护,延续千年文脉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 》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保持着活力。古城有姑苏,姑苏看平江。在苏州段的运河遗产中,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享有独特的地位,更是常有“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不到平江路,就永远读不懂苏州”的说法。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注重的是“活态保护”。街区内的建筑,有的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有的成为文创店铺,有的则成了评弹书场。这种保护方式,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又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用途。
平江路的文创产业也颇具特色。从苏扇、丝巾等传统工艺品,到冰箱贴、明信片等现代纪念品,从昆曲脸谱到评弹表演场景,各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展示了苏州的文化魅力,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保护与利用:江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江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陈志国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护其历史风貌,又要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广东省公共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家组专家郭煜也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遵循延续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六大原则。
江苏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的实践,正是对这些理念的生动诠释。南京老城南门东的“修旧如故”,无锡清名桥的分级分类保护,苏州平江路的活态保护,都是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保护方式,既保留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又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未来,江苏将继续加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质,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新名片。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江苏的历史文化街区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