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新作《满江红》:北电学子热议,解密票房黑马背后的艺术争议
张艺谋新作《满江红》:北电学子热议,解密票房黑马背后的艺术争议
2023年春节档,一部名为《满江红》的电影以45.4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黑马。这部由张艺谋执导,沈腾、易烊千玺等主演的悬疑喜剧片,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这部影片更是成为了学生们热议的话题。
北电学子眼中的《满江红》
作为一部融合了悬疑、喜剧和历史元素的电影,《满江红》的创作团队与北京电影学院有着深厚的渊源。导演张艺谋是北电的校友,而编剧陈宇则是北电的教授。这样的背景,使得北电学生在讨论这部影片时,既有专业的眼光,又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叙事手法:从“三一律”到“升维”
陈宇教授在创作《满江红》时,采用了经典的“三一律”叙事结构,即故事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个时辰)、地点(宰相府)内,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展现故事本身的魅力。
与《狙击手》相比,《满江红》的叙事体验更加极致,情节高密度与剧情强冲突更为明显。影片中设计了复杂的多重谜局,故事逻辑严谨精妙,事态变化环环相扣,创作者与观影者之间达成了良性的精神互动与思考博弈,观众不断对剧情走向进行猜测,这也是陈宇叙事美学的展现,他在创作中有效地考虑了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以趣味的叙事设计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感悟影片传递的文化认同。
陈宇教授在创作中运用了“升维”的方法论,即在叙事艺术作品内部中存在着维度系统,要有意识地训练动力思维,注重事态与人物关系的层级质变。在影片的创作及后期调整中,陈宇教授和张艺谋导演都希望把“反转”的特征做到极致,而升维正是有效反转的关键,同一层级的反转恰如“翻烙饼”一般机械无聊,突破维度改变性质的反转才能产生惊喜的能量,使观众的精力高度集中,也延展了观影带来的余韵。
喜剧元素:是亮点还是槽点?
影片中融入的喜剧元素引发了观众的两极分化评价。支持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在紧张的悬疑氛围中加入了轻松的调剂,使得整体节奏更加丰富。而批评者则指出,喜剧元素的加入显得生硬,甚至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氛围。
北电学生在讨论中普遍认为,喜剧元素的运用需要更加巧妙和自然。有学生指出:“喜剧感很高级、不烂俗,自然。人物的转变拿捏到位,复杂细腻,成长线很绝!”但也有人认为:“沈腾可能是角色设定的问题吧,总让人想到他演的喜剧,很出戏。”
家国情怀:小人物的大格局
影片最终通过一个小人物群体的行动,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这种从小人物视角切入,折射出群体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创作手法,正是陈宇教授所擅长的。
北电学生普遍认可这种处理方式,认为它避免了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行动和情感共鸣,传达出更为真实和深刻的爱国情怀。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满江红和岳飞所呈现出来的忠肝义胆、侠义之气、义薄云天……这样的家国情怀是属于我们中国人文化基因里的东西。”
争议与反思
尽管《满江红》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其艺术价值仍存在争议。有批评指出,影片在剧情逻辑、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有观众质疑:“为什么孙均不在张大被捅的时候趁机杀了侍女胁迫秦桧,反而要突然变脸曲意逢迎?”
北电学生在讨论中也提到了这些问题,但他们更倾向于从创作角度理解这些“瑕疵”。一位学生表示:“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每个作品都有其局限性。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传达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结语:从北电到银幕
作为一部由北电人创作的电影,《满江红》无疑承载着北电学子的特殊情感。它不仅是一部商业大片,更是一部凝聚了电影人智慧与心血的作品。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也激励着我们这些未来的电影人去探索、去创造。”
对于北电学子而言,《满江红》的热议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观影讨论,更是一次关于电影艺术与创作的深度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也激励着未来的电影人去探索、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