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戚继光如何带领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戚继光如何带领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0%E5%B7%9E%E4%B9%8B%E6%88%98/8336824
2.
https://www.sohu.com/a/768906402_121245992
3.
https://chiculture.org.hk/sc/china-five-thousand-years/3364
4.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1-08/19/content_296858.htm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51893
6.
https://tz.zjol.com.cn/07tztk/system/2016/01/08/020087928.shtml
7.
https://www.chinanews.com.cn/m/cul/2015/10-09/7560434.shtml
8.
http://www.cass.cn/xueshuchengguo/wenzhexuebulishixuebu/201601/t20160106_2813791.shtml
9.
https://m.krzzjn.com/show-377-78407.html
10.
https://www.zjtz.gov.cn/art/2015/6/26/art_1229049334_46878737.html

1561年4月至5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地区连续九次挫败倭寇,史称“台州大捷”或“台州九战九捷”。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戚家军的威名。

01

战役背景

台州地区(今浙江临海)三面阻山,一面滨海,南自温州,北抵宁波,海岸线长达700余里,是倭寇侵扰的重点地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倭寇20000余人,战船50余艘集结于宁波、绍兴外海,侦探虚实,伺机入犯。戚继光侦悉倭寇企图后,于四月十二日亲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得悉明军有备,离去。

02

战役经过

四月十九日,一股倭寇驾船停泊于象山海口东塔(今浙江象山西沪港东北),继而从奉化东南的西凤岭登岸,当晚至宁海以北的团前大肆劫掠。戚继光判断倭寇的企图是吸引在台州府城、松门、海门的明军,而后乘虚窜犯台州。遂立即调整部署:

  • 命令把总楼楠、指挥刘意守台州
  • 百户胡守仁、张元勋守海门,居中策应
  • 中军游击兵协守新河
  • 把总任锦率兵速出海上,实施伏击
  • 自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波海道总兵发兵,水陆会剿

倭寇探知戚家军向宁海方向运动,台州兵力空虚,遂兵分三路进犯台州:

  • 一路由里浦登岸,欲犯桃渚
  • 一路由周洋港登岸,欲犯新河
  • 一路泊于健跳、圻头

戚继光针对倭寇分路进犯的特点,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大敌,然后依次剿除,各个歼灭。遂命兵备佥事唐尧臣率领海门和台州之军救援新河;自领主力先剿宁海之敌,再歼桃渚、健跳等地的倭寇。

四月二十六日,发起新河之战。正当新河激战之时,戚继光已集兵歼灭宁海倭寇,迅速转兵增援台州。二十七日,在台州城附近的花街与倭寇遭遇,戚家军速战速决,全歼来犯之敌(参见花街之战)。

五月初,倭寇进犯台州东北的大田,企图进犯台州城。戚继光动员将士树立以寡击众,以劣胜优的必胜信念,主动迎战。倭寇见势西窜,欲掠处州(今丽水)。戚继光决定设伏于倭寇必经之地上峰岭,待倭寇通过狭谷,突然袭击,大败倭寇(参见上峰岭之战)。

二十日,又展开长沙之战,水陆配合,一举歼敌(参见长沙之战)。时浙江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也率部歼灭进犯宁波、温州一带的倭寇。

03

战术特点

台州大捷中,戚继光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艺术和战术运用。他根据倭寇分路进犯的特点,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打危害重大之敌,其次歼灭其余。在关键时刻判断准确,机动迅速,连续九战九胜,彻底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

戚继光还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火力与冲锋密切结合,即使用各种性能火器的兵种协同作战。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较早的,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04

战役影响

台州大捷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役后,倭寇未敢大规模进犯台州等地,浙江倭患基本荡平。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戚家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为后世军事提供了宝贵经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