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北皂前村谢德聚案:乡村治理困境与破解之道
龙口市北皂前村谢德聚案:乡村治理困境与破解之道
近日,山东省龙口市北皂前村原村支书谢德聚因涉嫌贪污腐败被村民持续举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个别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更折射出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中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谢德聚案:一个村支书的20年“统治”
谢德聚从1997年开始担任龙口市龙港街道办北皂前村村支书,直到2017年换届选举时被村民举报,其在位时间长达20年。据龙口市审计局2018年9月出具的《审计报告》(龙审村报2018第47号)显示,谢德聚在任职期间存在多项严重问题:
- 涉嫌侵占集体资金
- 公款私存
- 偷逃税款
- 违规挪用村民房款
- 擅自购置车辆
更令人震惊的是,谢德聚利用其实际控制的北皂前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未经招投标程序的情况下,于2010年承揽了价值9000多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改造项目。此外,他还涉嫌贪污2008年和2010年两笔涉及60户村民的重建房补偿款200多万元。
据现任村主任谢恒愉透露,谢德聚在任职期间建立了强大的关系网,村民多次向龙口市政府、市纪委监察委反映情况都得不到处理。在2017年10月30日换届选举会上,谢德聚甚至当着全村村民和公安人员的面声称:“北皂前村2.4个亿被他作了(花了)对不起大家。”
从“富裕村”到“贫困村”:3亿集体资产去向成谜
北皂前村原本是一个富裕村,却因为谢德聚的“滥权”行为,导致3亿多元的村集体资产(主要是采矿补偿资金)去向不明,村集体负债近2000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谢德聚负责修建的26栋村民安置楼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被中国煤炭学会煤炭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评定为C级(严重缺陷)。
尽管谢德聚的行为已被审计部门查实,但他仅在2015年和2017年受到两次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龙口市审计局的《审计报告》似乎成了一纸空文,村民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维护。
村支书权力监督困境:一个普遍性问题
谢德聚案并非个案。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西沙埠村,新任村支书任启贵因在三资清查中发现往届村两委干部存在严重账务问题,反而遭到恶意举报被停职。这反映出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 村支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
- 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村民知情权难以保障
- 上级部门监管不到位,对村民举报反应迟缓
- 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
破解之道:贵州罗甸的“3451”工作机制
面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贵州省罗甸县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3451”工作机制,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完善三项机制:党务村务公开、村规民约、为民服务清单
- 落实四次会议:每年至少召开4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
- 办好五件实事:每年承诺办理5件民生实事
- 强化一个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待遇、任用挂钩
自推行“3451”工作机制以来,罗甸县取得了显著成效:
- 在全县186个村(社区)和1671个网格设立1853个党务村务公开栏,实现常态化公开
- 制定村级为民服务责任清单70项内容,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
- 全县各村为民办事达3540余件,村“两委”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 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
解决方案: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要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完善村务公开制度:确保党务村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村规民约,规范村干部行为
- 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明确村干部服务事项清单,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 加强上级部门监管:上级政府应定期对村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处理群众举报
- 提升群众参与度: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等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谢德聚案的发生,既是个别村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更是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的结果。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透明度,提升群众参与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