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高志航的铁血传奇
淞沪会战:高志航的铁血传奇
1937年8月14日下午,杭州笕桥机场上空乌云密布,一场突如其来的空战正在上演。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领部下,驾驶着美制霍克-3型战斗机,迎战来犯的日本空军。在能见度极低的恶劣天气下,高志航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临危不乱的指挥,成功击落一架日机,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击落的第一架敌机,也是高志航传奇人生的巅峰时刻。
从东北飞鹰到空军战魂
高志航,原名高铭久,字子恒,1907年5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通化市(现吉林省管辖)。1920年,13岁的高志航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24年,他被选派赴法国学习飞机驾驶,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法国军士军衔。在法国期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志航”,寓意着为祖国航空事业献身的决心。
回国后,高志航先后在东北航空处飞鹰队和笕桥中央航校担任教官。九一八事变后,他辗转来到南京航委会,凭借出色的飞行技术,晋升为空军教导总队少校总队副。1935年,他奉命赴意大利考察航空,期间以精湛的飞行表演征服了墨索里尼,但拒绝了对方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效力。
淞沪会战中的空中勇士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面对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的空袭计划,中国空军决定主动出击。8月14日,高志航率领第四大队在笕桥机场上空与日军展开激战。在没有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他冒着大雨,以喊话和手势指挥部队,利用最后一点余油拦截敌机。在不到30分钟的战斗中,第四大队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己方仅1架战机轻伤。
8月15日,中日空军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再次展开大规模空战。中国空军击落敌机17架,8月16日再击落8架。年轻的中国空军将木更津、鹿屋两个日军主力航空队装备的最新式轰炸机消灭过半,在日本引起极大震惊。为纪念首次空战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将8月14日这一天定为“空军节”。
装备劣势下的英勇作战
在淞沪会战期间,中日空军的实力对比悬殊。中国空军仅有约250架飞机,而日军则有百馀架新式飞机。中国空军的战机主要为美制霍克-3型和意制“菲亚特”CR.32型,性能上落后于日军的“九六式”舰载攻击机和“八九式”舰载攻击机。然而,中国空军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高志航在空战中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和战斗精神。他不仅亲自驾机参战,还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采取灵活的战术。在1937年8月14日至10月期间,他个人击落敌机4架,成为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飞行员。他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被誉为“空军战魂”。
永恒的空军战魂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河南周口机场遭遇日军空袭。在座机无法启动的情况下,他拒绝撤离,坚持要与敌人战斗到底。最终,他在密集的炸弹爆炸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殉国时,他的双手还紧紧握着飞机的操纵杆。
高志航的牺牲震动了全国。他被追授为空军少将军衔,周恩来参加他的追悼会,赞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为抗日牺牲的,为民族牺牲的”。在短短的军旅生涯中,高志航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空军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