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江西与河源的探索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江西与河源的探索实践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0
来源
1.
http://www.shsys.moa.gov.cn/gzdt/202112/t20211213_6384611.htm
2.
https://www.sohu.com/a/645339689_121123750
3.
https://news.youth.cn/jsxw/202310/t20231028_14874674.htm
4.
http://www.jx.xinhuanet.com/20241130/6349b174ed434238a89fd1c6489364e4/c.html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96390
6.
https://fj.chinadaily.com.cn/a/202407/14/WS6693848ba3107cd55d26b365.html
7.
http://jx.news.cn/20241130/329fc0284ff84545a49b675ea7c15955/c.html
8.
http://hy.wenming.cn/gdhy06/202302/t20230227_7980397.htm
9.
http://hy.wenming.cn/wmfocus/202409/t20240929_8678345.htm
10.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DIyMjA1Nw==.html

2023年2月,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在广东河源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文化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以“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此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新成果。

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江西和河源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客家文化,成为热议话题。两地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宝库,还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01

江西龙南:围屋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江西龙南是著名的“中国围屋之乡”,境内分布着376座各具特色的围屋,占赣南客家围屋的70%以上。这些围屋不仅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客家人历史记忆的载体。

近年来,龙南市制定并实施《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实施细则》,出台《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坚持“能修不换、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同时,龙南还创新性地为60座围屋投保,保险金额达1.93亿元,建立了客家围屋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

在保护的基础上,龙南积极探索围屋的活化利用。位于关西围景区的田心围被改造成特色民宿,让游客得以亲身体验客家围屋的生活氛围。夜晚,栗园围的《天下客家》文艺演出别出心裁,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客家人独特的历史文化。此外,景区还开设了客家非遗小店,让年轻人在购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年,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龙南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举行。这座以围屋为形,用“非常客家”“非常传奇”“非同凡响”“非常味道”等8个主题展示客家来源、美食等客家文化的“世客围”,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世客城不仅是一个联络亲情、客家相聚的地方,更成为龙南经贸合作的新起点。据统计,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客属社团及知名企业家等约2500名嘉宾齐聚于此,联动寻踪、合作共赢。

02

河源: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在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第十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华侨大学讲席教授吴小安表示,河源作为一个地级市,其所处的区位、生态、红色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是可遇不可求的,前景光明。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原院长罗勇指出,文化构建与文化自觉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厚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河源依托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在政府与民间良好互动下,“客家古邑”品牌不仅会越来越响亮,也将可能成为一个地区文化整合和建构的典范。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罗春娜表示,针对河源客家青少年对族谱认识较为浅显的问题,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族谱历史观,让他们自觉了解族谱和传承族谱文化。同时,客家地区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族谱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合作。

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演员廖瑞枚等人以花朝戏在河职院的传承教育为例,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活化与传承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据了解,2017年河职院启动客家文化研习与传承项目,开展花朝戏的课程建设、表演实践和文化研究,探索客家优秀文化元素与内涵在高校传承中的多维路径,在花朝戏传承活化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陈菊芬通过收集和整理东江地区的客家山歌,挖掘山歌背后的革命故事,探寻山歌中的红色精神在当代如何更好地弘扬与传承。“进入新时代,客家山歌仍然具有极大的精神动力。”她认为,传承东江地区客家山歌中的红色精神,不仅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也能促使客家文化更好地传承。如何使客家山歌融入红色精神的传承模式得以延续?陈菊芬认为将蕴含红色元素的客家山歌引进校园,是弘扬红色精神的新模式,也是传承东江地区客家山歌的新途径,建议各级各类学校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山歌资源;而社会化传播也是一种有效传承途径,可通过唱红色山歌、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让山歌中的红色精神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依靠新媒介、新内容、新方式传承红色精神的方式逐渐普及,这也是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迈进的一大步。”她说。

03

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客家文化正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重庆市荣昌区大建社区通过夏布产业创新传承客家文化,不仅保护了传统工艺,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社区现有夏布微型企业25家,规模化夏布加工公司3家,种殖大户32家,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建社区党总支部牵头成立重庆苎麻种植有限公司,吸纳266户社区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发展苎麻基地1000余亩,为当地村民每亩创收500元,常年解决劳动力灵活就业30余人。涌现出李东林、李军等12名“客家典型致富带头人”,在荣投资6亿元,解决社区劳动力就业200余人。

在广东梅州,客家围龙文创产品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围龙屋的文化魅力得以延续。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新载体。

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创新文化表达、融入现代生活,客家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江西龙南的围屋保护,还是河源的文化教育传承,亦或是各地的文创产品开发,都在为客家文化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涌现,客家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