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飘色巡游:文化传承新亮点
潭山飘色巡游:文化传承新亮点
2024年5月1日,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飘色巡游活动。当天下午,27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从潭山村文化综合社区出发,途经环村公路、潭山大道、潭山牌坊、娘玛庙,以及村内各个坊。巡游队伍现场展示了《三仙贺寿》《独占鳌头》《穆桂英挂帅》《鱼跃龙门》《鸿雁传书》等16板各具特色的飘色,以及《仙女下禺山》《杨门女将》《孙悟空借扇》等6板精妙的乞巧作品,现场还有彩龙、醒狮等精彩表演,气氛相当热闹。当天,巡游路线沿途的大街小巷站满了观看飘色的村民和周边市民,造型各异、凌空飘逸的“色仔””色女”引来市民的阵阵喝彩。
历史渊源:从明代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
潭山飘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史料记载,潭山飘色最早由福建莆田传入。潭山村位于化龙镇的东南面,是一座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据史料记载,自宋代光禄大夫许彦先之孙许青为潭山开村后,历经朝代更迭,生生不息,流传近三十代。潭山飘色在明朝万历年间已有文字记载,至今村中仍存有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色柜”,而后数十年间,飘色活动一度中止,濒临失传。上世纪80年代,浩明艺社在潭山村诞生,通过外出学习,吸收创新了飘色制作与展演艺术,进行了现代化改良。而与此同时,潭山飘色巡游也由此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一年一度的“娘玛诞”,潭山村每隔三年会在“娘玛诞”当天举办大型的飘色巡游活动,由数百位村民组成的飘色队伍就以浩明艺社为起点,然后去娘玛庙接天后神像巡游,浩浩荡荡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巡游。
艺术特色:独特的岭南民俗文化
潭山飘色以“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制作精巧)、“明”(色彩鲜明)为特色,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飘色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飘色表演活动中,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柜”,表演者就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演员的动作依靠于搭建在“色柜”上的钢铁框架上,而其框架依据人肢体结构设计、被巧妙地隐入服饰中,利用力学原理,营造出在空中“飘”的效果,故称“飘色”。
潭山飘色设计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片断,通过绚丽的色彩和理性化的人物造型来表达人民情感和意愿。根据史料记载,“潭山飘色”在明代由福建莆田传入。据清朝宣统三年的《番禺县志续志》中记载,当时化龙所属的冈尾社有十八个乡。每年的洪圣诞,冈尾十八乡都会举行庙会。抗日战争之前,十八乡有轮流出会巡游的习俗。这唯一取决于十八乡里的“洪圣宫庙”。现潭山村娘玛庙除了供奉娘玛菩萨,还有“南海广利昭明龙王”(洪圣公)。每年,村民为了庆贺洪圣诞,都会抬着“洪圣公”在十八乡进行巡游。浩荡的巡游中包含“舞龙、舞狮、飘色队、旱地龙船队、担花篮”等彰显地方特色的活动。据乾隆年间的《番禺县志》中写到:“冈尾庙在潭山村,十八乡居人建。诞期演戏七日,岁时祈赛之盛,亚于波萝(即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的菠萝诞)”的记载。
文化内涵:岭南民俗文化的瑰宝
潭山飘色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当地神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历三月廿三娘妈诞为契机,通过巡游展现村民对天后的崇敬,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潭山飘色曾一度停办。据说,明代万历十八年,潭山村人士许大成高中进士后,乡人为其大排筵席庆祝,更组织飘色游行助兴。可是,许大成在返乡途中却不幸暴毙。因此,乡人视办飘色活动为不祥之举,故飘色活动就不再出现在潭山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潭山飘色在飘色艺术中自成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色梗锻造和人物造型制作精巧)、“明”(色彩明放)四大特色。飘色作品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塑造出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更多的人通过飘色认识中国文化和民俗民风。2006年,化龙潭山飘色队创作的大型飘色《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喜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传承发展: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潭山飘色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传承和发展。潭山村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潭山飘色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潭山村文化综合社区,设有飘色、乞巧展馆、村史文化室,以及民间艺术展览室,村里的能工巧匠们时常在此向村内孩童开班授课,传授民间文化手艺和知识。
潭山飘色的传承离不开一批批熟悉民间技艺的传承人。其中,许冠其是潭山村最知名的老匠人,他今年已年逾90,但仍不停歇地制作各类乞巧和飘色造型,村民们在综合文化中心的飘色·乞巧工作室里,常能见到他伏案设计的身影。每个月,他和他的团队还会定时到各中、小学开办讲座。此外,镇内各中、小学每年都会开展不少于一节的“民间美术基础”“乞巧工艺”“飘色创作与表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绵延近千年的乡土故事,还将以这种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潭山飘色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2000年,潭山村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进一步彰显了其文化价值。潭山飘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岭南民俗文化的魅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
潭山飘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展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人文风貌,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广州市非遗项目的精彩展示不仅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通过许冠其等老艺人的不懈努力,潭山飘色已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此次巡游活动更是展现了潭山村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活力,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