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飘色:岭南水乡的文化瑰宝
潭山飘色:岭南水乡的文化瑰宝
2024年5月1日,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娘妈诞”飘色巡游活动。当天下午,27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从潭山村文化综合社区出发,沿着环村公路、潭山大道等主要道路缓缓前行。队伍中,《三仙贺寿》《独占鳌头》《穆桂英挂帅》等16板精美的飘色依次亮相,伴随着彩龙、醒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数万名群众驻足观看。
历史渊源:从明代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
潭山飘色起源于明代,据史料记载,这一民俗活动最早由福建莆田传入。潭山村作为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村民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而妈祖作为海神,自然成为当地村民祈求平安的重要对象。潭山飘色最初就是作为庆祝妈祖诞辰的活动而兴起。
艺术特色:独特的“新、奇、精、明”四大特色
潭山飘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形成了“新、奇、精、明”四大特色。所谓“新”,是指主题新颖,往往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奇”则是指造型奇特,通过巧妙的力学设计,让“色仔”“色女”凌空飘逸;“精”体现在色梗锻造和人物造型的精巧工艺;“明”则是指色彩鲜明,视觉效果强烈。
巡游亮点:精妙绝伦的飘色表演
巡游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造型各异的飘色。《三仙贺寿》中,三位仙人手持寿桃,面带微笑,仿佛从天而降;《独占鳌头》则展现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状元骑在鳌头上的场景,寓意着金榜题名;《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英姿飒爽,手持令旗,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文化内涵:岭南水乡的文化符号
潭山飘色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示,更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岭南水乡的民俗风情,展现了村民对平安、丰收的美好祈愿。同时,飘色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当代价值: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潭山飘色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2006年,潭山飘色队创作的《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两板色,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以优异的成绩勇夺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潭山飘色的艺术价值,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
潭山飘色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文化符号,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承载着岭南水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在新时代,潭山飘色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