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永子”:古法制棋工艺中的瑰宝
揭秘“永子”:古法制棋工艺中的瑰宝
“永子”是云南保山特产的传统围棋棋子,始于唐代,明代成为贡品,后因战乱失传,2008年成功复原。其制作工艺以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珍贵材料为原料,经过九道工序,核心是配料和滴制环节。其特点是质坚色润,冬暖夏凉,被誉为棋中圣品。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通过校园推广等方式传承发展。
永子:千年国宝的传奇复兴
在云南保山,有一颗颗被誉为“棋中圣品”的围棋子,它们通体翠绿或晶莹如脂,细腻如玉,触感温润。这便是享有盛名的永子,一颗颗承载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围棋珍品。
永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据《围棋赋》记载,当时滇南(今云南保山)已经开始用窑炉烧制围棋。到了明代,永昌(保山古称)庠生李德章用当地玛瑙、玉石等原料,创制出这种独特的围棋子,并被敕令为地方上贡朝廷的贡品。明代刘文征在《滇志》中评价其为“列郡第一”。
然而,这颗棋中明珠的命运却几经波折。清代咸丰年间,永子毁于战火;民国时期,虽有恢复但因战乱再次停产;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复产尝试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持续。直到2008年,在以李国伟为首的团队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让这颗失传的国宝重放光芒。
精湛工艺:九道工序铸就棋中圣品
永子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从选料到成品需要经过九道工序:选料、研磨、配料、熔炼、滴制、打磨、清洗、筛选和包装。其中,配料和滴制是决定永子品质的关键环节。
配料环节要求极其严格。永子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珍贵原料为基础,按照保密配方进行配比。这些原料经过破碎研磨后,需要精确控制比例,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影响最终的成色。
滴制环节则考验匠人的技艺与经验。工匠们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用滴棒蘸取熔化的原料,手工滴制到铁板上。这个过程完全依靠匠人的手感和经验,不借助任何模具。每一颗棋子的直径要求达到22.5毫米,厚度为5.1毫米,重量误差不超过毫克级。更令人惊叹的是,一副围棋共有361颗棋子,每颗都要保持大小一致、重量精准,充分展现了匠人高超的手工技艺。
为了确保品质,永子在最后的筛选环节非常严格,即使经验丰富的师傅制作的棋子,也有高达40%的淘汰率。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永子能够成为棋中圣品的关键。
文化传承:从非遗瑰宝到现代创新
2021年,永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保山市建立了永子文化园和永子棋院,不仅作为生产研发基地,更成为推广围棋文化的平台。
永子文化园每年接待国内外围棋爱好者及游客100多万人,成为了围棋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同时,永子还走出国门,到欧洲、北美、东盟和日本、韩国等地进行交流展示,在国际重大围棋比赛中被指定为专用棋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子文化正在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保山市教体部门的支持下,永子棋院的围棋老师进校园普及围棋知识,为中小学老师免费开展围棋培训。截至目前,保山市中小学累计培养围棋教师1500多名,让这颗千年国宝在新一代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国宝永子的当代价值
永子不仅是棋盘上的艺术品,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当今世界,永子不仅是一种棋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颗历经千年沧桑的棋中圣品,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