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保全和局”:一个时代的无奈选择
李鸿章的“保全和局”:一个时代的无奈选择
甲午战争的惨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伤痕。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和外交负责人,李鸿章的“保全和局”策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有人认为他是无奈的现实主义者。那么,李鸿章的“保全和局”到底能否保全?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一探究竟。
“保全和局”的实践
甲午战争:寄希望于列强调停
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妥协态度。当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出兵朝鲜时,李鸿章仅表示“如已派,保护商馆,断不可多,且非朝请派,断不可入内地,致华倭相遇生衅。”这种退让的态度,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李鸿章将希望寄托于列强调停。他先是寄希望于俄国,轻信俄使喀西尼的承诺,频繁磋商退日之策。当俄国未能如愿时,他又转向英国,认为日本的出兵必然扰乱东方贸易,英国会出面干预。然而,他忽视了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支持。
在军事上,李鸿章采取了避战策略。他命令北洋舰队固守大同江口至威海卫之间的海岸线,避免与日军正面交锋。这种“保全坚船”的做法,虽然保护了舰队,但也丧失了主动权,最终在日军的持续进攻下,北洋舰队还是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中法战争: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同样采取了“保全和局”的策略。他认为,当时中国在“富”和“强”方面都未达到足以支撑战争的程度。他指出:“西洋用兵,罄其一国之人可以为军,罄其一国之财可以为饷,……平日注重商务,国有急难,可借商民之财力以资敌忾。中国官民商民隔膜,舍厘税无筹饷之术也。”这种对国力的清醒认识,体现了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领袖的远见。
在战事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李鸿章为战争谋划出力,并在镇南关大捷后提出“乘胜即收”。这种灵活的策略,既避免了过度消耗国力,也为后来的谈判争取了主动。
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
李鸿章的“保全和局”策略,必须放在晚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微,列强环伺,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深知国家的落后状况。他认为,通过“保全和局”,可以为国家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推进洋务事业,实现国家的富强。
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过于依赖列强的调停,忽视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甲午战争中,这种策略的失败,不仅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也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历史评价:功过参半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种评价,既看到了李鸿章的才能,也指出了他的局限,更表达了对其遭遇的同情。
严复的评价则更为客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这表明,李鸿章的策略虽然存在不足,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果能在一个更有力的支持环境下,他的策略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袁伟时认为,李鸿章是“庸众中的杰士”,在晚清统治层中见识超群。他指出,李鸿章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借法自强”看作救国的关键,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种认识,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结语
李鸿章的“保全和局”策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既体现了李鸿章对国家实力的清醒认识,也反映了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无奈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而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评价。正如梁启超所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