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87版《红楼梦》:资金短缺、演员趣事与艺术追求
揭秘87版《红楼梦》:资金短缺、演员趣事与艺术追求
1987版《红楼梦》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然而,这部经典之作的诞生过程却充满了艰辛与趣闻。从资金短缺到技术限制,从演员选拔到拍摄趣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剧组成员的心血与智慧。
资金短缺与技术限制:艰苦条件下的艺术追求
1987版《红楼梦》的拍摄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据记载,当时演员的片酬低得惊人:陈晓旭(林黛玉)每集仅60元,欧阳奋强(贾宝玉)也才80元。相比之下,道具的租金却高得离谱,一只仙鹤半天的租金就高达800元。这种巨大的反差,反映了当时拍摄资金的紧张状况。
技术条件的限制更是让剧组头疼。由于80年代的特效技术尚不发达,原著中许多奇幻场景都无法完美还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太虚幻境”这一重要情节,最终不得不舍弃。这种无奈的取舍,体现了当时技术条件对艺术创作的限制。
演员选拔:趣闻轶事背后的严谨态度
在演员选拔方面,1987版《红楼梦》堪称经典。剧组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演员,仅林黛玉一个角色就有三万余人参选。这种严谨的态度,为最终的艺术呈现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趣闻中,欧阳奋强的试镜故事最为人津道。他穿着皱巴巴的背心、短球裤和塑料凉鞋就去了试镜现场,与其他试镜者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正是这种率真的气质,让他最终赢得了贾宝玉这一角色。
陈晓旭为了演好林黛玉,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当得知要弹奏《高山流水》时,她坚决不用替身,而是从中央音乐学院请来老师现学。三天时间,她从完全不会到能够流畅演奏,展现了非凡的艺术追求。
邓婕获得王熙凤一角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她身上那股重庆女孩的干脆劲儿,与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不谋而合。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从小就帮姥姥管家,13岁时就用两天两夜读完了三本《红楼梦》,这种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让她成为了王熙凤的不二人选。
拍摄过程:艺术追求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为了确保艺术质量,剧组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严格培训。演员们提前几年进组,在北京圆明园接受了两期培训班。期间,王昆仑、朱家溍、沈从文、启功、吴祖光、周扬、周汝昌、曹禺、邓云乡等数十位名家为他们开坛讲学。这种严谨的培训,为演员们深入理解角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对艺术品质的追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为了一个不到一分钟的抚琴镜头,专门聘请古琴老师进行教学;为了还原原著中的场景,剧组在全国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取景,拍摄镜头近万个。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正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经典背后的人文精神
1987版《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品质,更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剧组成员们不图名利,只求艺术的精神令人动容。摄影师李耀宗曾因怕耽误婚姻而拒绝邀请,但最终被导演的诚意打动,带着女友一起进组。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女友东方闻樱不仅成为了探春的扮演者,还帮助导演完成了剧中的多个段落。
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演员们为了角色不惜拔掉眉毛重新画,没有任何怨言;为了一个镜头,可以反复拍摄直到完美;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不惜四处求教名家。这种精神,正是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时代,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1987版《红楼梦》的拍摄过程,是一段充满艰辛与乐趣的艺术之旅。它不仅展现了剧组成员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精神。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对艺术最纯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