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东莞:生态保护新典范
绿美东莞:生态保护新典范
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个曾经的“龙须沟”,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组部“美丽中国先锋榜”生动案例,成为东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这一转变,正是东莞近年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作为岭南水乡、制造业名城,东莞在改革开放40多年间,从一个处处田园风光的鱼米之乡,发展为货流四方的“世界工厂”。然而,粗放型的发展一度带来了环境的阵痛,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水质相继恶化。面对挑战,东莞迎难而上,以铁腕治污的决心,走出了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在“水质”方面,2020年东莞就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茅洲河、东莞运河、石马河考核断面水质整体同比向好改善43.32%,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三。在“气质”方面,2023年东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2天,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东莞持续深入的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23年底,东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86%,建成区绿地率达43.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18平方米。从几大森林公园茂密葱茏的森林,到遍布全市的城市绿化带,无不让人心情畅快。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东莞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2024年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工作要点》,聚焦“绿美东莞·品质林业”,从森林质量、镇村绿化、蓝绿通道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
在森林质量提升方面,东莞计划完成林分优化1万亩、森林抚育1.47万亩,种植乡土阔叶树种50万株以上。在镇村绿化方面,将打造口袋公园160个,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全年完成绿化面积300公顷以上。在蓝绿通道建设方面,将推进五大水系碧道建设,2024年建设碧道不少于8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在生态保护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例如,在土地管理改革方面,支持东莞探索盘活土地资源有效路径,探索建立刚性和弹性有效结合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机制。在科技创新方面,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有序开放。
通过这些举措,东莞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绿色空间,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座“世界工厂”正在以实际行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工业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