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诈骗盯上未成年人,这些套路要当心
警惕!新型诈骗盯上未成年人,这些套路要当心
近日,一名13岁男孩因想卖掉游戏账号而遭遇新型诈骗,骗子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他母亲银行卡中的1万4千元转走。这种新型洗钱手段利用了未成年人的信任和对网络操作的不熟悉,再次敲响了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警钟。
最新案例:诈骗手法不断翻新
2025年1月,大学生小琪在玩一款互动社交类手机游戏时,遭遇了典型的网络诈骗。骗子通过社交账号联系她,声称可以送她游戏皮肤,但随后以她是未成年人为由,称需要配合解冻游戏公司后台账户,否则将自动扣除家长6万元并让家长坐牢。虽然小琪及时识破了骗局,但许多未成年人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会被吓住,从而按照骗子的要求进行操作。
另一名中学生小杰则遇到了游戏账号交易诈骗。骗子以300元的价格收购他的游戏账号,并引导他在一个假冒的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幸亏小杰保持警惕,没有轻易相信对方,否则他可能会遭受财产损失。
严峻形势:未成年人成诈骗首选目标
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16岁以下青少年网络诈骗报案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1-4月,共接到网络诈骗报案6211起,其中16岁以下青少年报案124起,约占全体网民报案总数的2%。较2014年同期上涨了0.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受害者的数量几乎是女生的4倍,人均损失超过千元。14岁是一个危险期,报案者数量从这一年龄开始大幅增加,而16岁则是高发年龄。
主要类型:游戏诈骗最为常见
未成年人网络诈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相关诈骗:包括虚假皮肤赠送、账号交易诈骗等。骗子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的热爱,通过各种手段诱骗他们进行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冒充熟人诈骗:骗子伪装成同学或朋友,编造紧急情况请求转账。
兼职刷单诈骗:针对大学生群体,以高薪兼职为诱饵,先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再逐步诱骗大额投资。
追星骗局:利用青少年追星心理,在粉丝群中以“福利”为幌子骗取钱财。
全面防范:家庭、学校、社会共筑防线
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网络诈骗形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家庭监管是第一道防线
- 以身作则: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自己也要有网络安全意识。
-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帮助未成年人纾解痛苦、控制情绪。
- 丰富课余活动:安排更多户外活动,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安装防护软件:在设备上安装未成年人模式和反诈APP。
学校教育不可或缺
- 法治教育: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和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 案例教学:定期邀请公检法人员开设讲座,用真实案例教育学生。
- 环境整治:清理学校周边环境,防止不良场所影响学生。
社会各界协同发力
- 技术防护: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加强内容监管,及时处理不良信息。
- 身份识别:采用生物识别等技术,防止未成年人借用他人身份。
- 立法完善:明确网络不良信息的界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的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