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准格尔旗碗托:一碗承载百年记忆的地道美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准格尔旗碗托:一碗承载百年记忆的地道美食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160192052_640134
2.
https://mt.sohu.com/a/856109204_121620820
3.
https://business.cctv.com/special/wmdzge/index.shtml
4.
https://www.sohu.com/a/852506647_121123696
5.
https://www.sohu.com/a/162464191_645131
6.
http://cul.china.com.cn/2024-07/31/content_42880832.htm
7.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390075
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45951
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24218
10.
https://gushi.nmgnews.com.cn/system/2021/11/30/013229635.shtml
11.
http://39.104.121.162/information/detail.shtml?id=7902

01

从“走西口”走来的美食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有一道美食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民族交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这道美食就是碗托,一种以荞面为原料的传统特色小吃。

碗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省,它是通过“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传入内蒙古的。清同治版《河曲县志》记载:“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鄂尔多斯之请以故河保营得与蒙古交易。又准汉民垦蒙古地,岁与租籽。”自此之后,山西、陕西等地大量人口通过“走西口”迁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等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

精湛的制作工艺

碗托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首先是和面,在荞面内加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成硬面团,稍加冷水用力揉搓,直到面团光亮、不粘手。接着是洗面,加些许冷水不断揉搓,使面团稀释成为浓稠的面糊,再加水朝同一方向连续搅动,直到面糊能挂住勺为宜。

面糊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浅底、宽边的小碗,面糊入碗前,先要将碗放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水汽后,才能将面糊舀入碗内。每碗只盛八分满,盖锅盖大火蒸约20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使之在碗里呈内凹的形状。晾凉后,晶莹光亮、粉白微青的碗托就制作好了。

03

融合蒙汉文化的独特风味

碗托在准格尔旗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风味。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凝结了蒙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相互交融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准格尔旗汉语方言中,“团”“脱”“坨”“托”,读音相似,后来也就有了碗托这种称呼。

04

从街头小吃到文化名片

如今,碗托已经成为准格尔旗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仅是街头小吃,更被端上了星级酒店的饭桌,以“地方风味小吃”的形式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甚至外国友人所追捧。在准格尔旗,无论早晚,总能看到吃碗托或者卖碗托的。毫不夸张地说,碗托已经深深扎根在准格尔旗人民的日常生活里。

05

非遗传承中的新生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准格尔旗博物馆走进准格尔旗民族小学开展“多彩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润童心”活动,通过介绍漫瀚调、准格尔旗“六六八八”宴席、碗托、酸粥制作技艺等准格尔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非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一碗碗托,承载着准格尔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用心传承和保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