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最新报告:碳交易市场迎来突破,中国碳价首破百元
北理工最新报告:碳交易市场迎来突破,中国碳价首破百元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的《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显示,中国碳价在2024年首次突破百元大关,这一突破性进展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指出,碳价上涨主要得益于政策激励和碳配额收紧,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在碳减排方面的坚定决心,也预示着碳交易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碳市场蓬勃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碳定价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04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近一倍。目前,全球范围内运行的碳定价机制共计75种,覆盖了全球24%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数据较20年前的7%有了显著提升,显示出碳定价机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大型中等收入国家在碳定价机制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巴西、印度、智利、哥伦比亚、土耳其等国在碳定价机制的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碳定价机制的影响正逐步扩展至国际航空、航运、废物处理等领域。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也在转型,鼓励各国政府在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等行业引入碳定价工具。
中国碳市场加速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碳市场的表现备受关注。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覆盖约5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计划将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碳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条例》还明确了配额分配方式将逐步从免费分配转向有偿分配,并将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和行业范围也将逐步扩大,交易产品将不断丰富。这些措施将为碳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在国际碳定价中的话语权。
未来趋势与投资机遇
展望未来,全球碳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尽管当前碳定价收入和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但其覆盖面和水平仍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这意味着碳定价机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中国投资者而言,碳交易市场蕴含着重要机遇。随着配额分配逐步收紧,碳排放配额的价格有望继续上涨。同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减排项目,获得核证减排量(CCER),并在市场上出售获取收益。
然而,投资者也需关注相关政策风险。例如,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任何数据造假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处罚。此外,碳价波动也可能带来投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参与碳交易市场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谨慎决策。
总体来看,全球和中国碳市场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逐步成熟,碳交易市场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