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东坡肉&毛氏红烧肉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东坡肉&毛氏红烧肉
在最新一期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两道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名菜——东坡肉和毛氏红烧肉,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观众的味蕾。这两道看似简单的红烧肉,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
东坡肉:千年流传的文人佳肴
东坡肉,这道源自北宋的名菜,与大文豪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据记载,东坡肉最早出现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当时生活落魄的苏轼,在好友马梦得的帮助下,获得了城东的一片荒地。他便在东坡雪堂安身,并在此期间改良了前人的烹饪方法,创制出这道色泽红润、酱汁浓厚的东坡肉。
另一种说法则与苏轼在杭州任知事时的善举有关。据传,苏轼在疏浚西湖工程完成后,为犒劳民工,命人按照“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方法烹制猪肉。不料家人误将酒肉一同烧制,却意外创造出这道风味独特的东坡肉。此后,这道菜便在杭州发扬光大,成为浙江菜的代表名菜。
毛氏红烧肉:湘菜中的经典之作
与东坡肉相比,毛氏红烧肉则带有浓厚的湖湘特色。这道菜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便对学校每周六供应的红烧肉情有独钟。这道菜选用带皮五花肉,以白糖、料酒为主要调味料,经过慢火煨制而成。
毛氏红烧肉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据湘菜大师徐大斌介绍,要做出地道的毛氏红烧肉,必须选用上好的肥瘦相间三层新鲜带皮猪五花肉,经过24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炒糖色,需精确到秒,只有两秒钟的黄金时间。经过改良,现在的毛氏红烧肉不仅色泽红亮,而且香甜可口,肥而不腻。
两道名菜的异同
东坡肉与毛氏红烧肉虽然都属于红烧肉的变种,但各有特色。东坡肉更注重火候的掌控,讲究“慢着火、少著水”,最终达到肉质酥烂、入口即化的境界;而毛氏红烧肉则强调炒糖色的技巧,通过精准的火候控制,使肉色红亮,口感香甜。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东坡肉体现了江浙菜的细腻与精致,而毛氏红烧肉则展现了湘菜的香辣与豪放。两道菜一北一南,一文一武,共同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绚丽多彩。
文化传承的载体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言,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东坡肉与毛氏红烧肉,一道承载着文人的雅趣,一道蕴含着革命家的情怀,它们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两道传统名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不仅出现在高档餐厅的菜单上,更活跃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正如纪录片中所说:“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相对于技巧,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