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0急救改革:智慧赋能,“上车即入院”打造生命绿色通道
上海120急救改革:智慧赋能,“上车即入院”打造生命绿色通道
2025年1月22日,上海市医疗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入冬以来,这里每天要接听超过6000个急救电话,平均每分钟就有4个电话打入。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工作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正在紧张进行。
这仅仅是上海120急救系统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升急救效率,保障市民生命安全,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120急救改革,创新推出“上车即入院”智慧急救模式,打造了一条从呼救到入院的“生命绿色通道”。
改革背景:特大城市的生命守护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对院前急救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据统计,上海全市每天的急救出车次数高达2500次,业务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传统的急救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021年,上海市印发《关于深化上海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将院前急救作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立智慧急救体系,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提升急救服务能级。
创新突破:智慧急救让生命提速
改革的核心是打造“上车即入院”的智慧急救模式。通过5G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上海120急救系统实现了从调度到救治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智能调度:精准匹配最优资源
在调度环节,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建立了特大型城市院前急救一体化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分析急救资源分布、医院急诊能力、患者健康状况等数据,实现2分钟内受理并派车。
更值得一提的是,接线员在指挥中心通过电话和实时视频,指导急救现场家属或报警人同步展开自救互救等高效应急救援措施,填补救护车到达呼救现场的“空窗期”,争分夺秒帮助急救患者。
院前协同:打破“单兵作战”困局
在救治环节,上海120急救系统建立了院前院内协同救治机制。通过5G音视频双向传输系统,上级急救医师可以对一线急救医生进行远程实时指导,打破了急救医生“单兵作战”的困局。
同时,急救人员可以通过健康网读取患者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和就诊记录,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础性疾病、用药史、过敏史等,从而减少救治措施偏差,提高救治有效性。
信息共享:实现无缝对接
通过生命体征实时采集传输与三方视频通话系统,上海市实现了市、区急救中心与医疗机构、健康网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结果、专科量表等信息可以同步传输到接收医院,实现院内专科医生与一线急救医生的多方会诊,使救治关口前移。
分级救护: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为了解决急救资源紧张的问题,上海创新实施了分类救护制度。通过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评估,合理配置急救资源。
同时,上海开通了“962120”非急救业务专线,专门服务于康复出院等非紧急需求,有效分流了五分之一的呼入电话,确保“120”热线专注于紧急急救任务。
改革成效:数据见证改变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目前,上海120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在12分钟以内,较改革前缩短了整整2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市民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更是提升至98%。
据统计,2021年,上海市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平台传送信息107951次,完成电子交接59271次,发起视频会诊498次。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及时获救和家庭的重获希望。
未来展望:智慧急救2.0
2022年,上海启动了“智慧急救”2.0版本建设。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强化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标准化服务的能力,探索建立城市急救志愿者响应计划,推动院前急救与社会急救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上海120急救改革的成功经验,不仅提升了本地的急救服务水平,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在智慧医疗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上海正以创新精神和科技力量,为市民打造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急救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