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一座融汇禅意与文人趣味的园林杰作
狮子林:一座融汇禅意与文人趣味的园林杰作
狮子林,这座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假山群和精妙的建筑布局,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以其精湛的造园技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历史沿革:从禅寺到私园
狮子林的建造始于元代高僧天如禅师。相传,天如禅师的弟子们为纪念其师,买地置屋,建造了这座园林。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故名“狮子林”。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明洪武六年(1373年),大书画家倪瓒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为园林增添了文人气息。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显示了皇家对这座园林的喜爱。民国时期,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购得园林,耗资80万银元进行重修,使其重现往日辉煌。
园林设计:假山群的巅峰之作
狮子林最引人注目的特色莫过于其精妙绝伦的假山群。占地约53平方米的假山群,几乎全部用具有“瘦、透、漏、皱”特点的太湖石堆叠而成。假山分水假山和旱假山两部分,局部假山分上、中、下三层,有“桃源十八景”之说,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风貌的山水园——狮子林,从最初的禅宗丛林到寺庙后花园,最后演变为私家花园,园林主人的更替,必然在历次修缮中反映到造园艺术上。
假山群的设计堪称鬼斧神工。山峰之间,石径盘旋,洞穴幽深,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两人同时进出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却又相背而去。有时隔洞相遇,是可望而不可及。清代文人朱炳靖曾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确实,把狮子林假山迷宫比作诸葛亮的八阵图,毫不为过。个中滋味,非亲临不能体察也。
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形如狮子;东侧为含晖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见空穴含晖光:吐月在西,势峭且锐,傍晚可见月升其上。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相映成趣。
除了假山,园内的建筑布局也极具特色。主要建筑如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分布错落有致,与假山、水池相映成趣。贝润生在重修时,还增建了九曲桥、石舫、瀑布、九狮峰等景点,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
元代艺术风格:文人趣味与禅意的融合
作为元代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狮子林融合了文人趣味与禅意。最初由天如禅师主持建造时,就邀请了倪瓒等文人参与设计。倪瓒不仅参与造园,还留下了《狮子林图》这一珍贵画作,为后人研究园林早期风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对联等,也处处体现着禅意与文人趣味。如“立雪堂”取自禅宗“立雪断臂”的典故,“问梅阁”则暗含文人寻梅访友的雅趣。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狮子林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一首凝固的诗篇。
现代保护与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近年来,狮子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为庆祝狮子林建园680周年,管理处推出了“石品洞天 遗产共享”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园林文化知识。同年,狮子林还举办了“园林审美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线上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园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新思路。
2023年,狮子林管理处主办了“我眼中的狮子林”国际传播项目,邀请来自意大利、巴西、巴基斯坦、波兰等国的专家学者,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从不同角度解读狮子林的艺术价值。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园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狮子林,这座历经680年沧桑的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假山群、精妙的建筑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