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这些症状别再忽视了
缺铁性贫血:这些症状别再忽视了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据统计,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20.1%,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更令人担忧的是,80%以上的轻度贫血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极重度贫血患者得到治疗者也不到一半。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乏力、头晕等不适,还会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往往在初期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极度疲劳、虚弱、皮肤苍白等,但还有一些症状可能被人们轻易放过,比如:
- 手脚冰冷: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四肢末端会感到异常冰冷。
- 食欲不振: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食欲下降。
- 舌头发炎或疼痛:口腔黏膜的改变也是缺铁性贫血的一个信号。
- 指甲变脆:指甲变得脆弱易断,也是缺铁的一个表现。
- 异食癖:对非营养性物质如冰、泥土或淀粉的异常渴望。
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暗藏风险。缺铁性贫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它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身体抵抗力;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孕妇来说,会增加剖宫产、输血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对儿童来说,会影响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
哪些人更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呢?女性是高发人群,尤其是育龄女性,发病率高达19.9%;婴幼儿和老年人也是高危群体,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率高达31.1%;素食主义者由于饮食中铁的摄入不足,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和铁代谢指标检测。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补充铁剂和改善饮食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自行服用铁剂,过量补铁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预防缺铁性贫血,可以从日常饮食入手。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猪肉、禽肉、海鲜、豆类、深绿叶蔬菜等;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草莓等,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对于婴儿,要确保足够的铁摄入,6个月后开始添加补铁的谷类或肉泥。
缺铁性贫血虽然常见,但通过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重视日常饮食和健康管理,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去就医,健康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