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塍中学:从战时补习学校到教育明珠
东塍中学:从战时补习学校到教育明珠
从战火中走来的学府
1939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中华大地。在浙江临海,一群有识之士为了不让家乡子弟失学,毅然创办了“临海私立东塍战时初中生补习学校”。这就是东塍中学的前身。
创办人李瑾侯先生,一位出生于1898年的教育先驱,他不忍目睹家乡子弟无学可上,便邀请本地贤达柳善、周至柔、屈映光、陈良等人,共商办学事宜。在屈氏宗祠简陋的校舍里,东塍中学开始了它的传奇历程。
历经沧桑,薪火相传
从1939年到2025年,东塍中学走过了86年的风雨历程。这期间,学校经历了战时停办、文革动荡,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
1969年,学校终于在上街与中街交界的一块桑园地上稳定下来,正式定名为“东塍中学”。如今的东塍中学,已发展成为临海市规模最大的乡镇初级中学,占地面积达76252平方米,建筑面积30333平方米。从最初的3个班20余名学生,到如今的55个班近3000名学生,东塍中学用坚韧的精神,书写了一部乡镇教育的奋斗史。
教育为本,桃李不言
东塍中学的校训“礼义廉耻”,不仅是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更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尤为突出。在临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评比中,东塍镇第二小学的“多元融合增实效,乐享双减正当时”项目获得一等奖,东塍镇中心校的“劳动与项目化学习结合”项目获得二等奖。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学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坚持。
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东塍中学所在的东塍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彩灯之乡”,更是“将军村”的所在地。
东塍镇的彩灯产业闻名全国,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节日灯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四成。每年的彩灯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东塍中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岭根村,这个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地方,走出了9位民国将领,其中包括辛亥元勋王文庆、山东省长屈映光、空军司令周至柔等。这些历史名人,不仅是东塍镇的骄傲,更是东塍中学学子学习的榜样。
校园生活,青春如歌
在东塍中学,学生们的生活是充实而多彩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学生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的讲解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间,同学们在走廊上嬉笑打闹,分享着各种趣事;傍晚,在操场散步,看着夕阳西下,感受着微风拂面。
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出了“早起不拖沓、作业不迟交、饮食不放纵、操场不缺席”等“不”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86年的风雨历程,东塍中学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足迹遍布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军界政界有影响人物者甚众,成为学者专家者也不乏其人。
如今的东塍中学,正以“勤奋、守纪、求实、创新”为校训,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教育的新篇章。正如其校歌所唱:“东塍中学,我的母校,你用知识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你用智慧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结语
东塍中学,这所从战火中走来的学校,以其坚韧的精神和卓越的教育成就,成为了临海市的一颗明珠。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教育相融,共同塑造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正如其校训“礼义廉耻”所言,东塍中学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的培养,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