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pH值影响因素全解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如何改变水体酸碱度?
水的pH值影响因素全解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如何改变水体酸碱度?
水的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其值在0-14之间,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水的pH值受到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水体的酸碱度发生显著变化。
二氧化碳与pH值
二氧化碳是影响水体pH值的常见因素。在自然环境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都会影响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水平,进而引起pH值的波动。这种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水体的碱度,通常会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呼吸和分解作用旺盛的水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表示为:
CO2 + H2O <=> H2CO3
然后,H2CO3会进一步分解产生氢离子:
H2CO3 <=> HCO3 – + H +
HCO3 – <=> CO3 2- + H +
释放的氢离子会降低水的pH值。但是,这个反应可以根据当前的pH值在两个方向上进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在较高pH值条件下,碳酸氢盐系统会向左移动,吸收自由的氢离子。
随着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也在增加,这会导致H2CO3的增加,从而降低水的pH值。这种影响在海洋pH值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降低降水的pH值。未受污染的雨水pH值约为5.65,尽管是酸性的,但并不被认为是酸雨。酸雨的定义是pH值低于5.0。这个数值是基于标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0.0355%)计算得出的。
天然因素对pH值的影响
碳酸盐矿物和石灰石是能够缓冲水体pH值变化的重要物质。碳酸钙(CaCO3)和其他碳酸氢盐可以与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从而调节水体的pH值。当土壤中含有碳酸盐矿物时,水体的缓冲能力(碱度)会增强,即使添加酸或碱,水的pH值也倾向于保持在中性附近。除此之外的其他碳酸盐物质可以使中性水略微偏碱性。
石灰石采石场的pH值较高,就是由于石材中的碳酸盐物质的作用。未受污染的雨水呈弱酸性(pH值为5.6)。雨水的pH值还可能因火山灰、湿地中减少硫酸盐的细菌、野火产生的空气颗粒甚至闪电等因素而降低。如果雨水落在缓冲能力较差的水源上,通过径流作用会降低附近水体的pH值。
松针或冷杉针的分解也会使土壤酸化,进而降低流经土壤的水的pH值。强烈的光合作用会去除水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提高水的pH值,但这种变化通常是昼夜性的。
人为因素对pH值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水体pH值的影响主要与污染有关。酸雨是人类活动影响水体pH值的典型例子。pH值小于5.0的降水被称为酸雨。这种降水主要是由于水与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酸性化合物反应,进一步降低了原本微酸性的pH值。这些排放物主要来源于采矿和冶炼作业,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燃煤和汽车尾气)。
点源污染是导致水体pH值变化的常见原因,具体影响取决于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农业径流、废水排放和工业排放都可能改变水体的pH值。采矿作业(尤其是煤炭开采)如果周围土壤缓冲能力不足,会产生酸性径流和酸性地下水渗流。含有清洁剂和肥皂基产品的废水排放则可能导致水体过度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