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辕四景车赛会:北社村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独辕四景车赛会:北社村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在山西省平顺县北社乡,每年农历三月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庙会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独辕四景车赛会。这辆高达13米的巨型彩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壮观的表演,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独辕四景车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与平顺县九天圣母庙庙会密切相关。庙会始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岁贡牛联奎曾作诗盛赞:“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赛朝例卜三春幕,宴酒先尝二月天。二十四马楼列后,几重社鼓引当前。东下南北西流转,崇奉丹宵太乙仙。”
四景车不仅是祭祀活动中的仪杖车,更凝结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一传统活动被迫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1985年春节,北社村委为弘扬民族文化,才将四景车照原样复制出来。2005年农历四月初四,中断了66年的九天圣母庙大赛会复会,四景车再次重现世人眼前。
独特的制作工艺
四景车的“四景”并非指四种景致,而是指其结构上的四处巧妙设计。整辆车采用独木成辕、三层全木制结构,上下连接不开卯榫,全部用麻绳扎捆,是一座架构巧妙的“移动式宫殿”。
- 第一景:一根独木辕横贯整个车体,两头大健牛驾驭
- 第二景:用三根约90厘米长,直径6厘米粗的湿榆木棒做成的木犋,用连环套的方法套上去
- 第三景:十多米高的彩车,仅绕中心木架的四只架脚直立在底平板上,不开榫铆,只用8根麻绳紧扎牢固
- 第四景:彩车第二、三节是中心主架,头对头相接,四面用4根麻绳紧固在一起
整个四景车,不用一个榫眼、一颗钉子,全是麻绳紧扎。车通体用木质构架,第一、二节装饰通车用彩绸、彩纸手工扎制。远看如移动的宫殿,富丽堂皇;近观如精致阁楼,红黄绿蓝彩绸装饰,五彩之色彩纸点缀,扎制工艺精巧逼真,雉翎高插气宇轩昂。
盛大的赛会表演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平顺县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北社村都会进行场面壮观的四景车表演,预示新的一年能够红红火火。展演过程中,村民化身演员,唱身边事、演身边人、道家乡美,呈现乡村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礼赞新生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北社村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他们将乡里的八音会、社火、耕织、扛妆、醒狮等民间表演融入其中,探索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同时,还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演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2023年8月至今,通过演出,北社村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至5000元。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为了将这一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北社村采取了多项措施:
- 将北社小学作为传承实践基地,通过创客工作室,让学生实践操作,制作微型独辕四景车
- 修建完善“北社乡民俗文化体验馆”“耕读文化展馆”,释放非遗价值,增强与游客的互动
- 通过合理规划路线,与当地国保古建和村里的特色民居联动
- 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独辕四景车不仅是平顺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成为了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今正以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