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羽到苏轼:古诗文里的围炉煮茶
从陆羽到苏轼:古诗文里的围炉煮茶
围炉煮茶,这一充满诗意的冬日活动,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晒出自己围炉煮茶的照片,分享着这份独特的温暖与惬意。然而,这份看似新潮的活动,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盛行,从陆羽的《茶经》到苏轼的诗文,古诗文中留下了诸多关于围炉煮茶的记载。
陆羽与《茶经》:茶文化的开端
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代学者,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全书分三卷十篇,详细记载了茶的栽培、采摘、制作、鉴别、煮饮的流程和工具,是当时茶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茶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更将饮茶提升为茶文化和茶道,给饮茶的程式灌注进了美学的意境和儒、释、道的思想。
在《茶经》中,陆羽详细描述了煮茶的程序和技巧,包括煮茶前的茶叶炙烤,以及用水的选择。他倡导使用煎茶法,即将经过研磨的茶末投入沸水中,稍稍煎煮后就停止加热,然后舀到茶碗中饮用。这种精致的饮茶方式,与此前较为粗糙的煮饮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茶文化从实用走向艺术的转变。
文人墨客的茶事:从白居易到苏轼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围炉对饮的美好画卷。白居易用淡雅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冬日围炉对饮的美好画卷。眼看,雪花即将飘洒,而室内,邀约而至的朋友,围着那热烈的小火炉。新酿的美酒泛着诱人的绿意,三五知己围坐一堂,不畏风雪严寒,直到夜阑更漏,只愿共享此刻的惬意时光。
宋代文学家苏轼则是煮茶的行家。他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不仅描绘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更展现了苏轼对茶的深刻理解。他讲究用活火煎茶,用新杯品饮,才能品出茶的味道。即使在被贬黄州的困境中,苏轼仍能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茶为友,享受生活的乐趣。
围炉煮茶的文化内涵
围炉煮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寒冷的冬日,围炉煮茶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社交空间,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能享受与朋友相聚的时光,分享生活的点滴。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岩积雪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围炉煮茶的场景。画中白雪皑皑,覆盖了山峰、溪岸、楼阁和树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呈现出天地渺茫、山林幽寂的景象。庭院内古松劲挺,屋宇周围有梅花绽放,为静谧的寒夜增添了生机。屋内案上摆放几本书籍,烛光暗弱,二位高人相对而坐,煮茶叙谈,一童子在旁侍立。这种画面,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更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
在现代社会,围炉煮茶的复兴,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年轻人通过围炉煮茶,重新发现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展现的,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围炉煮茶,正是这种融合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是“高岭之花”,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围炉煮茶,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到宋代苏轼的诗文,再到现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围炉煮茶提醒我们放慢脚步,享受生活,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