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提速,五大趋势引领未来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提速,五大趋势引领未来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新进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859.6万台,同比增加65%。这一数字到2024年6月底已更新为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服务网点密度持续增加,充电便利性大幅提升。2023年,我国新增公共充电桩92.9万台,同比增加42.7%;新增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高速公路沿线具备充电服务能力的服务区约6000个,充电停车位约3万个。在公共充电桩中,快充桩数量占比已提升至44%。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23年,我国新增换电站1594座,累计建成换电站3567座。
政策推动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布局
针对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要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 推进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探索“临近车位共享”“社区分时共享”等模式
- 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工具支持建设
- 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等新模式,提升新建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 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验,完善充电设施运维体系
面临挑战:增速放缓与分布不均
尽管建设成就显著,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根据Trend 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汽车公共充电桩的建设步伐正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限制、电网规划的复杂性等因素。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全球公共充电桩的布建预计在2024年的增长率将显著下降至30%,这一数字相较于2023年的60%增长率而言,呈现出大幅的下滑趋势。
在深入分析各主要市场的情况后,报告指出,中国依然保持其在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上的领先地位。据估计,至2024年底,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360万座,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公共充电桩总数的近70%,彰显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力。
与此同时,韩国在公共充电桩建设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报告预测,韩国今年的充电桩数量将实现39%的年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韩国有望在2025年提前实现其设定的50万座公共充电桩的建设目标。
充电基础设施仍有短板
虽然从数据分析来看,我国在公共充电桩的建设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同样存在增速放缓的情况。根据乘联会整理的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分析,2024年公桩年累计增量66.5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9%。同时,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首先,在充电桩的分布上,我国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态势。一线及沿海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支持力度大等因素,成为充电桩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广东省为例,其公共充电桩数量遥遥领先,约为65万座,是第二名浙江省的两倍,更是第十名北京市的五倍多。然而,在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二三线城市,充电桩数量则相对较少,这种巨大的城市间差距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便捷性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观察单个城市,尽管充电桩数量在不断增长,但与日益增多的新能源汽车相比,仍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在一些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如部分大城市的核心区域,充电桩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这导致车主在寻找充电设施时面临极大困难,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除了分布问题,充电桩的运营和维护也存在一定问题。充电桩运营平台与厂家运维平台分开,导致故障处理不及时。当充电桩出现故障时,信息首先传递到充电运营商,而运营商又不是充电桩的制造商,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不仅影响了车主的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充电桩的利用率下降。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有的新能源车主根据导航到达充电站位置时,发现充电桩已经损坏,无人运营。并且,这种情况不是个例。这也说明,充电桩不仅要建,还要维护。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充电桩分布问题,在大城市,新能源渗透率高,充电桩布局广。但在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充电桩布局相对较少,购买纯电汽车的用户难以享受到便捷的充电服务,这不仅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会对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渗透造成一定影响。”
对新能源汽车销量产生影响
充电桩建设的放缓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产生连锁反应,毕竟目前新能源汽车在里程方面还不够满足用户的长途出行,因此持续增设公共充电桩仍是解决里程焦虑的可行方案。同时,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数量和分布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若充电桩建设步伐滞后,导致充电设施不足或布局不合理,消费者可能会因担忧充电不便而犹豫是否购买电动汽车,尤其是在充电设施相对匮乏的地区,这种顾虑更为突出。这不仅削弱了电动汽车的市场吸引力,还可能减缓其普及速度。
因此,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充电桩分布不均匀。这需要对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分布情况以及充电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明确充电桩的数量、位置及类型等要素。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布局规划,优先在充电需求大、使用频率高的区域,如城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等布局充电设施,提高充电服务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同时,针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地区,适当增加充电桩的数量,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
政策也是推动充电桩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问题的年度政策文件)首次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同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刊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双向互动和条件匹配分析,科学衔接充电设施点位布局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助力构建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根据国家发改委预判,到2025年年底时,我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充电桩数量约为1200万台。
在王坤看来,政策的推动在基础设施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表明了要重点发展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建设,也强调了充电设施点位布局,随着更多政策的出台,将为充电桩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王坤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与提升也是改善充电桩分布的关键。应推动各充电桩制造商和汽车厂商遵循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提高充电桩的兼容性,减少用户在充电时因接口不匹配而带来的不便。同时,加大对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和投入,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此外,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充电桩的运行状态,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充电桩的正常使用。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我国充电桩行业增速不断加快。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72.6万台。未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复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沉,充电桩行业发展有望再提速。
2024年充电行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我们结合今年政策、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前预测一下。
趋势一
城市加速超充布局
随着华为、特来电等企业陆续发布关于液冷超充的布局动态,作为满足车主快速充电需求的超充设备成为行业风口。
多个城市提出了对大功率充电的布局计划:深圳计划到2024年底,建成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多元覆盖的超充设施服务体系,树立“深圳超充”品牌形象;广州也在推出“超充之都”计划,明确支持超级大功率快充技术,着力建设多层次多种类多场景的充电体系;海南则发起“超充之岛”建设计划,提出2025年建成超400座超充站;北京出台对大功率充电设备的补贴等。2024年,随着更多新能源车型布局中高端行列以及chaoji标准的逐步实施,超充的热度还将持续升高。
趋势二
“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
将迎来规模化落地
“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能够集成光伏充电、储能、放电及电池检测等多种功能,能够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是园区等公共场所建站的首选,也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受到了多地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青睐。据相关报道,国内充电运营商特来电已在全国75个城市投建运营了超过300座“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
“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通过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和市电一起为车辆及园区提供能量储备和充电服务,谷电时储能,峰电时充低价电,既践行了低碳,又提高了园区用电的经济性,将成为未来充电站发展的方向。
趋势三
乡镇社区充电桩覆盖
城市小区“统建统服”
新能源汽车下乡是今年下半年政策导向的主旋律,国家强调在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先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下半年发展趋势上看,各地主管部门纷纷响应,四川省提出“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电动汽车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到2025年,建成单桩功率原则上不小于60千瓦乡村公共充电桩2.2万个以上,其中城乡融合片区不低于1.5万个,农村片区不低于7000个。“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指标已经分配到具体的乡镇,相信2024年,在大部分乡镇社区充电桩将全面覆盖。
相比于乡镇地区地广人稀,一二线城市的小区依然会面临车位紧张,充电困难,充电桩进小区难的问题。电容不足,扩容困难依然是城市小区持续要面对的。今年,国家倡导以“统建统服”(即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模式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实现智能有序充电。广东、成都、上海等地已经有多个小区的落地案例,相信这种模式将在2024年持续扩大。
趋势四
油电一体站将大规模上线
汽车电动化的快速发展,让能源公司也开始向综合能源转型。从今年以来,能源巨头纷纷开启充电站的布局,从加油站转型为油电一体站。2022年中海油与蔚来也建设了换电站;今年6月,壳牌与比亚迪合作在深圳建设了号称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今年9月,中国石化也与特来电等充电运营商建设了多能站;今年11月,和顺石油与华为共同建设了超充站。
能源公司在区位优势和运营经验上更具有优势,这些公司的入场,将让充电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相信2024年,综合能源一体站将越来越多。
趋势五
围绕电动汽车的储能
车网互动等应用探索将增多
电动汽车通过充电设备的联接,能实现车与电网的互动,发挥新能源车的能源属性,正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以特来电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将电动汽车等移动储能聚合起来,形成虚拟电厂,能够参与电网调峰。
今年10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公布了“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15座城市,其中提到建设目标“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换电等加快应用V2G、光储充放等车网融合技术示范效果良好,扩大新能源汽车碳交易、绿色电力交易,实现新突破。”
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到结合新型储能多场景和市场化运行需求,积极开展基于新型储能的电网主动支撑技术、电动汽车等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聚合互动调控技术等研发攻关工作,着力推动新技术应用。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未来这种围绕电动汽车的储能、车网互动等应用探索将进一步增多。
充电桩行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行业需要更高质量、更全面的充电网络来满足和支撑充电需求。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合作,会见证充电行业的更大突破和进步
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面对挑战,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国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同时,相关部门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加强重点场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持续推动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功率充电、光储充一体化、智能有序充电等新技术将加速落地。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下沉,乡镇社区充电桩覆盖率将提升,城市小区也将推行“统建统服”模式,以解决充电难题。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将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绿色出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