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带火的西安古建筑探秘
《长安十二时辰》带火的西安古建筑探秘
2019年,一部以唐朝长安为背景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火遍全网,不仅让观众领略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也让西安的古建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剧中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还让观众对西安的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小雁塔、大雁塔、灞桥遗址等国家级古遗址和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这些古建筑在现代得到了怎样的保护?它们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探寻那些被《长安十二时辰》带火的古建筑吧!
小雁塔:唐代佛教文化的见证
小雁塔,又名荐福寺塔,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唐代古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的荐福寺内。这座砖砌密檐式塔高43.38米,塔基座为方形砖砌高台,底边长23.38米、高3.2米,基座下为砖砌地宫,由前室、甬道和后室组成。塔身为十五级密檐式,单壁中空,南北向开设券窗,内壁有砖砌登道,塔身底层边长11.38米、高6.83米,二层以上逐层递减,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一至两排菱角牙子。原塔刹为圆形刹座、两层相轮和宝珠刹尖组成,十四层以上在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中损毁。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2014年,小雁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灞桥遗址:隋唐时期的交通要冲
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桥街道办事处南侧灞河河床上,是隋至元代的桥梁建筑遗址。古灞桥地处隋大兴唐长安城通往潼关路、蒲津关路、蓝田关路的要冲。现隋唐灞桥遗址桥梁跨度总长约400米,桥面宽7米,桥墩两端有分水尖和石雕吸水兽,桥墩下铺砌石板,其下钉满木桩以成桥基。1994年露出石砌桥墩4座,残券拱3孔,清理出瓷片、琉璃瓦等遗物。2004年洪水冲出灞桥遗址11座桥墩和大量青石、木桩。
灞桥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是研究隋唐时期交通和水利工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东渭桥遗址:唐代长安的重要交通枢纽
东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耿镇白家嘴村西南,是唐代长安城渭河三桥之一。1981-1983年进行钻探发掘,发掘面积7834平方米,明确了遗址范围。东渭桥为木柱木梁桥,其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48米,东西宽11米,发现石铺道路遗迹,木桩22排合计418根,分水金刚墙4处。桥基用青石条砌成,间以铁栓板连接。出土有青石雕兽头、铁钉、铁板、铁栓板及铜钱、铜佛像、碑刻等。
东渭桥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唐代长安城的交通布局和桥梁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昭慧塔:唐代砖塔的杰出代表
昭慧塔,又称高陵塔、三阳寺塔,是西安地区保存较好的唐代砖塔之一。建于唐玄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建筑年代有宋、明两说,原有寺院昭慧院,后寺院废迹仅存塔。现塔底边周长31.6米,塔身呈八角十三层空心式,每面一间,底层南北辟券门,二层以上均四面辟券窗或假券窗,唯第十三层开作圭形窗,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各层檐角微上挑,檐下隐作额枋、斗拱,平身科置一攒,塔顶平砖攒尖,置朱漆宝瓶式塔刹,内设砖梯可登临,整体呈阁楼式和密檐式的混合式样,通高53米。
昭慧塔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唐代砖塔的多种特点,是研究唐代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鸠摩罗什舍利塔: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鸠摩罗什舍利塔位于西安市户县草堂镇草堂寺舍利塔院内,是一座唐代亭阁式石塔。由八色大理石及玉石分段拼雕而成,又称“八宝玉石塔”。塔体由底座、须弥山仙境、八角塔身、方形塔顶和扁圆宝珠刹等组成,底座方形,边长1.69米,周围有十六组浅浮雕图案,其上为递升的四个层次合成想象中的须弥山仙境:底部为幅面较大的圆盘状,沿盘面浮雕山峦及佛、兽等;以上层次均呈圆形,依次雕饰海浪水波、二重流云、蔓草花纹等。其上托八角塔身,塔顶为四角攒尖式,塔刹由须弥座、受花、仰覆莲及扁圆宝珠构成。塔通高2.47米。
这座石塔雕刻精美,工艺精湛,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石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华清宫遗址:唐代皇家园林的典范
华清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在此建成“汤泉宫”,唐玄宗两度扩建,改宫名“华清宫”。华清宫布局基本上依据唐长安城禁苑、宫城、皇城、郭城四位一体的设计思想,将昭应县城、华清宫、骊山禁苑三者合一而成。宫城位于骊山之北,有四门,宫内以隔墙分成东、中、西三区。发现有仰韶文化沐浴遗址、秦汉“骊山汤”遗址、御汤遗址、梨园小汤遗址、华清宫宫墙遗址、华清宫缭墙遗址、昭应县城城墙遗址等。
华清宫遗址不仅是唐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研究唐代建筑布局和园林设计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资源整体的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西安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以七贤庄建筑群为例,2006年,西安启动了“西安百座传统民居”保护项目,七贤庄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建筑群被列入保护名单。2007年,政府已经将10个院子的产权收归政府,并开始进行整体的修复保护。如今的七贤庄不仅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也是西安近代建筑保护的重要案例。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不仅让西安的古建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股热潮不仅带动了西安旅游业的发展,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见证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