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胸外科实习护士如何提升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水平
从理论到实践:胸外科实习护士如何提升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水平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胸外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查房活动,主题为“望梅止渴与沁人心肺——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医院在护理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广大实习护士提供了一个提升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水平的平台。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从理论到实践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常用的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血胸、气胸、脓胸等疾病。其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将胸膜腔内的液体、血液和空气排出,防止反流,重建胸膜腔负压,从而促进肺复张,预防纵隔移位。
要熟练掌握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实习护士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要点: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以及水柱波动情况。拔管后要特别留意患者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或皮下气肿等症状。
体位管理:术后患者通常采取半卧位,避免压迫胸腔引流管。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促进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帮助肺扩张。
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所有接头连接紧密,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日更换,引流瓶每周更换一次,防止感染。
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和移位。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或堵塞。搬运患者时需双重夹闭引流管,确保安全。
拔管指征:一般在术后48-72小时,当引流量明显减少(24小时内少于50ml),且无气体排出,患者无呼吸困难,X线胸片显示肺已完全复张时,可考虑拔管。拔管时患者应取半卧位,鼓励其深吸一口气后屏住,拔管后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实习护士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实习护士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
操作不熟练:初次接触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时,实习护士可能会感到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下手。解决方法是多观察带教老师的示范,反复练习各项操作,如更换引流瓶、挤压引流管等。
观察不到位:由于缺乏经验,实习护士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建议养成详细记录的习惯,重点关注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无菌观念薄弱:在操作过程中,一些实习护士可能忽视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要加强无菌操作培训,时刻保持警觉,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
沟通能力不足: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护士需要学习如何清晰、准确地传达护理要点,解答他们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
教学查房:提升护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学查房是培养实习护士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查房,实习护士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会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查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病例准备:查房前,带教老师会提前告知实习护士即将讨论的病例,要求他们熟悉患者病史、治疗及护理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
床边教学:带教老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眼睑、口唇、皮肤、黏膜、四肢、关节等情况,重点查看专科情况。同时向实习护士讲解要领及阳性体征的意义。
问题讨论:带教老师会针对所查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如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内容。对于实习护士不掌握的内容,带教老师会进行答疑。
总结反馈:查房主持人会对所查房疾病的特点、护理新进展及新技术应用进行总结,对实习护士在查房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要求。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习护士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的具体操作,还能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为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实习护士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教学查房等创新教学方式,结合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总结,实习护士一定能够不断提升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