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儿童心理健康,强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然而,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专家介绍,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呈现低龄化趋势,抑郁、焦虑、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等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
更令人忧虑的是,尽管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居高不下,但就诊率却很低。许多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长期处于社会适应不良状态,无法正常上学或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孩子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可能对其未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研究表明,0-3岁是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的关键期,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尤为重要;3-6岁则需要培养自主和自信;6-12岁要注重勤奋刻苦品质的培养;12-18岁则要着重培养独立性、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应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和网络咨询等,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社会层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干预。相关部门已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通过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实施常见精神障碍疾病防治项目等措施,积极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专家建议,当孩子出现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明显波动、话少、生活兴趣下降、容易急躁、厌学、人际交往被动或者头痛、胸闷等多种躯体不适问题时,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去听去看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做倾听者、支持者,适当时候提供建议和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好,可能会影响终身。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情绪、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睡眠习惯改变、进食出问题等,学会识别孩子到底是心理障碍还是正常心理发展、青春期变化。情况严重的应尽早让医生进行正确评估。
此外,专家还建议儿童青少年自身加强思考、学习并同智慧的长者交流,能够减轻其焦虑情绪。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天坚持运动2小时以上也是减轻心理困难和痛苦重要的辅助处方。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支持的成长环境,守护他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