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社区寄生虫病防控的实践与探索
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社区寄生虫病防控的实践与探索
2024年5月,国家疾控局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了一系列 ambitious 目标:到2030年,全国所有包虫病流行县要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继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实现无输入继发二代疟疾病例。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区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
在江苏宜兴,一场以“博士进社区·健康零距离”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为社区群众带来了实用的健康知识。省血防研究所在读博士刘璐的科普讲座《寄生虫离我们有多远》,不仅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寄生虫,还详细讲解了各种寄生虫的预防感染措施。活动现场,支部党员志愿者们通过面对面的健康咨询,帮助群众解答疑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展示了多种螺类标本,并教会群众如何使用“福寿螺随手拍”和“AI智能识螺”等小程序,这些数字化工具让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寄生虫病的监测中来。
在无锡,一场针对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控能力提升培训班吸引了近15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来自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以及省、市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士,围绕疟疾诊断治疗、肝吸虫病和包虫病的防治、蚊虫监测新技术等多个主题进行了系统培训。这种专业培训不仅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也为社区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牵头的“包虫病传染源精准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为我们展示了科技如何赋能社区防控。该项目研发的智能驱虫设备,利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家犬的精准管理。在高原社区试验中,智能驱虫组的驱虫效果远超传统人工管理模式。此外,项目还构建了包虫病传染源远程监测预警防控平台,通过整合多元功能,实现了对传染源的智能化管理。
深圳市启动的“重点虫媒传染病的空间生态分布、感染和传播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重大项目,则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社区防控的蓝图。该项目计划构建虫媒生物监测网络,研发新型环境友好型杀虫剂,开发蚊媒生物共生菌干预技术,并最终建立基于全健康理念的虫媒生物和传染病防控干预策略体系。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社区防控的效率和精准度。
社区是寄生虫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通过健康科普、专业培训、技术创新等多维度的防控措施,我们不仅能有效降低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更能提升全民健康意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贡献力量。让我们期待更多社区能够行动起来,为守护公众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