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传奇
项羽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传奇
公元前208年,秦朝末年,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在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爆发。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因其以少胜多的奇迹而被载入史册,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战役。
背景:秦军围困巨鹿,诸侯救援遇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秦军上将军章邯率军攻破赵都邯郸,赵王歇、赵相张耳被迫退守巨鹿城。章邯命秦将王离、涉间率20万长城军包围巨鹿,自己则率20万主力驻扎在巨鹿南的棘原,通过修筑甬道(两侧有墙的通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
赵国危在旦夕,向楚国紧急求援。楚怀王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宋义、项羽等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西进关中。然而,当各路诸侯军抵达巨鹿外围时,却因畏惧秦军的强大而不敢出战。赵将陈余曾派5000人试探秦军,结果全军覆没,诸侯军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决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楚军在宋义的率领下抵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却按兵不动,滞留46天。时值寒冬,天降大雨,士卒饥寒交迫。项羽多次建议立即渡河救赵,但宋义不仅不听,反而下令军中:“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讽刺要杀死项羽。
十一月,在宋义按兵不动的第47天,项羽忍无可忍,于朝会时斩杀宋义,并向士兵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楚怀王无奈之下,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率兵救赵。
十二月,项羽率军抵达漳河(一说为黄河)南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破釜沉舟。他命令士兵打破炊具,凿沉舟船,每人只带三日干粮,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这一举动极大地振奋了楚军士气,士兵们明白,此战唯有胜利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秦军发起猛攻。《史记》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身先士卒,率军连续攻击,九战九捷。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间拒绝投降,自焚而死。秦军主力被全歼,章邯被迫率剩余20万秦军投降。
转折:诸侯军的反应与争议
当楚军进攻秦军时,其他诸侯军仍然闭门不出,只是从营垒上观望。《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看到楚军大破秦军后,各路诸侯军无不胆寒,纷纷拜伏项羽。项羽因此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诸侯上将军。
然而,《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却有另一种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按照这种说法,诸侯军仅在项羽与章邯的甬道护军作战时作壁上观,待项羽多次攻击章邯粮道后,诸侯军才参与了围攻王离,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这似乎暗示楚军和诸侯军共同取得了战果。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综合了《史记》中《项羽本纪》和《张耳陈余列传》的说法,表述为:“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结果与影响:秦朝覆亡的转折点
巨鹿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章邯投降后,秦军主力尽丧,刘邦得以顺利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秦朝最终在公元前206年灭亡。
巨鹿之战不仅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也为后来的楚汉之争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展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历史评价:争议与启示
对于巨鹿之战,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项羽的军事才能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被广为称颂,这场战役被视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另一方面,也有批评指出项羽的残暴行为,如新安坑杀20万秦军降卒,显示出其性格中的残酷一面。
巨鹿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局势,也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战役告诉我们,面对强敌时,坚定的决心、正确的战略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