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什么是丹霞地貌?它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中学地理:什么是丹霞地貌?它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什么是丹霞地貌?它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一、丹霞地貌的概念
1928年,矿床学家冯景兰在广东韶关仁化丹霞山考察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广东仁化丹霞山
二、丹霞地貌的特征
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是“赤壁丹崖”。具体特点则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
幼年期的丹霞地貌:侵蚀基准面上的红层有开始发育的稀疏河流,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深峡、切沟、陡崖为主的丹霞地貌。红层顶面大部分保存且发育有弱侵蚀平台(见下图)。例如,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
幼年期的丹霞地貌
青年期的丹霞地貌:河流发展,流水侵蚀加强,切沟加深、加大,崩塌溶蚀,形成以峰林、石柱、陡崖为主的丹霞地貌组合。红层顶面的弱侵蚀平台尚有残留(见下图)。例如,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
青年期的丹霞地貌
壮年期的丹霞地貌:河流流水以侧蚀为主,河谷加宽,谷壁逐步崩塌,形成以高峻峰林、石柱、陡崖为主的丹霞地貌组合。红层顶面的侵蚀平台不复存在(见下图)。例如,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
壮年期的丹霞地貌
老年期的丹霞地貌:侵蚀下降速率大于地壳上升速率,河流成为曲流,峰林、石柱等丹霞地貌组合被侵蚀夷平,逐步准平原化,地形平缓向侵蚀基准面靠拢而走向消亡(见下图)。例如,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
老年期的丹霞地貌
三、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首先是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然后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中低山脉,并且这些山脉的垂直节理发育得特别好。接着流水开始沿着岩层裂隙侵蚀,同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山体开始相互分离,形成了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见下图)。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总结:丹霞地貌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具有“赤壁丹崖”的基本特征;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