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航道更路经:琼海渔民的航海智慧
南海航道更路经:琼海渔民的航海智慧
“南海航道更路经”,又称“更路簿”或“更路传”,是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航海指南,记录了从海南岛到西沙、南沙群岛及东南亚各国的航行路线。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航海图,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南海航道更路经”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8世纪,中国南海沿岸的居民就已从事南海水产资源的开发。汉代,中国在南海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海南省文昌市有南海航行的重要港口清澜港,出航南海诸岛多从此启航。海南岛沿海的居民总结航海经验,写成《南海更路簿》,以手抄本形式流传。除此以外,民间还流行着口头传承的“更路传”。
主要内容
“南海航道更路经”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主要记载了三条航线:渔民出海捕鱼路线、华侨出国路线、海上贸易路线。围绕这三条主航线,详细记录了南海岛礁的名称与分布、地貌与海况等。更路经不但对岛礁的形态作圈、筐(礁环)、门、孔(礁环缺口)、峙(岛、沙洲)、线(高潮淹没、低潮呈现)、塘(湖)等区分,还对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象信息进行了详细记载。
“更路经”中记载了多达200余条航行线路。翻开更路簿,每条航海线路的起止点、针位(即航向)、经点等历历在目。更路簿对于不同地点前往不同方向岛礁的航线更路,都有详细的记载,对于哪种风向下使用哪种针路也有具体的记载说明。除此之外,更路簿还记载了大量海上风向、水文、气候变化等科学数据,岛礁分布等地理知识。
文化价值
“南海航道更路经”不仅是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历代渔民在南海进行独占性、排他性国内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体现了我国自始至终在南海区域的持续的主权存在。
现代应用与保护
在现代航海中,“南海航道更路经”仍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没有先进导航设备的情况下。目前,相关部门正通过数字化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渔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记录了渔民们在南海的生产活动,更是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证据。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本古老的航海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