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所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所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91847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发布喜讯,学校成功入列“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顶尖学府,西南交通大学此次入选彰显了其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实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关键核心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以及“卡脖子”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去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学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时隔一年,他便成功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成为全国仅有的32所获批高校之一,不禁让人直呼:“铁老大”威武!

西南交大,这所百年名校,为祖国科技强盛添砖加瓦。“中国最忙高铁”京沪高铁,他参与研发的;铁路大提速,他助力的;高铁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他想出的;发达国家在氢能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垄断,他打破的。

身负“交通大学”之名,扛起为国育才之使命。这所211,从来不输985!

轨道交通,强!

建校128载,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届可谓是“战功赫赫”,足可当一声“大哥”。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都出自西南交大;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四轮全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西南交大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三个专业全国第一;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西南交大:“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

西南交大的优秀,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北洋铁路官学堂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诞生。它是中国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也是如今的西南交大的1.0版本。1905年初,詹天佑在勘测京张铁路时,仅有的两名技术助手便出自“1.0版西南交大”。悠久的历史积淀,带来的是长者之风的沉稳,以及担当历史重任的决心与斗志。

自强不息,故而大师如云。三十余万栋梁英才、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一连串的数字是破解西南交大一路强势的密码;桥梁专家茅以升、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筑路大师杜镇远、水利专家黄万里、改变了中国速度的“90后”两院院士沈志云……无数名人的名字,镌刻着的是西南交大一路走来的卓越与辉煌。

1916年,全国高校教学评比,西南交大的前身、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报送王节尧、茅以升的作业参评并荣获全国第一名。近代教育家、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特别颁授匾额一方,亲笔书四个金色大字:“竢实扬华”。

2022年9月,国家交通运输部批复了《交通强国建设西南交通大学试点实施方案》,同意西南交大在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多台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建设两方面开展建设试点。

“让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这是西南交大翟婉明院士在央视镜头前大声说出的梦想,也是西南交大一路走来的信念。

竢实扬华,便要为国撑起轨道交通半边天!

科研先锋,勇!

网上有言:“西南交大,祖上阔过。”其实,不止“祖上阔过”,西南交大现在也“阔”。2015年以来,西南交大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时代风云中勇立潮头,成为了《易经·泰卦》中所言“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真实写照。

在地,路通八方。今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西南交通大学3项成果获奖。王平教授主持的“350km/h高速铁路道岔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西南交通大学继2015年、2016年以来,第三次主持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卫华教授参与的“复兴号高速列车”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任娟娟教授参与的“复杂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状态演化及科学维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在这之前,西南交大主持完成的2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何川教授主持的项目为西南交大第三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铁路修建、轨道平顺、安全运营、施工技术、新能源空铁……中国铁路通到哪儿,西南交大技术便前进到哪儿。

西南交大3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向天,筑梦太空。不论是天宫空间站技术试验项目,还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处处都有西南交大人努力的身影。周祚万教授、徐晓玲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单位深入合作,共同研发的系列抗菌材料已参与完成“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等空间站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相关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任务。学校研制的抗菌消毒产品,通过“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为“神舟”航天员乘组提供微生物控制技术保障。

天地交通,于是育才一流,后生“凶猛”:2017年10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西南交大博士生杨倩参与的论文,为西南交大学生首开Science先河;2021年8月25日,另一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西南交大博士生田馨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的论文。2023年3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2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西南交大以478项奖项,94.26分的总成绩高居全国第三,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当前,西南交大有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邀请近50位两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名誉、兼职教授。学校拥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科技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如今的西南交大以“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交叉融合”的举措,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可持续发展生态,全力打造一流学科梯队。学校正谋划建设“一园五区”交大科创园,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时代和社会一起,西南交大向阳生长,逐光而行。128年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画卷,记录着无数先贤的奋斗足迹,“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已铭刻在每一位交大人的心中。

自学校诞生之初,西南交大人始终担负起“工程报国”的重任,弦歌不辍,矢志办学,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南交大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硕果累累。比如,大力开展“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培养,为雅万高铁“量身定制”人才;专家团队参研的我国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下线……每一个新突破的背后、每一篇新文章的行间,都凝聚着交大人久久为功、始终如一的严谨治学态度。

未来,西南交大将突出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