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生态治理让银鱼重现,打造城市湖泊治理典范
东钱湖:生态治理让银鱼重现,打造城市湖泊治理典范
近日,一则关于东钱湖银鱼重现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现象,更标志着这座被誉为“江南明珠”的淡水湖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治理,终于迎来了生态复苏的重要转折点。
从污染到重生:东钱湖的生态蝶变
东钱湖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宁波市最大的内流水系和备用水源地。然而,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湖岸垃圾堆积,东钱湖的生态环境一度陷入危机。水质恶化至整体四类、局部五类,水生植物覆盖率仅1%,水体自净功能严重退化。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宁波市于2001年设立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启动全面治理工程。经过持续努力,如今的东钱湖已焕然一新:水质提升至总体三类、局部二类,山体森林覆盖率高达92%,空气优良天数达95%,湖区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创新机制:多方联动的治理新模式
东钱湖的成功治理,离不开创新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支撑。宁波市政府赋予东钱湖管委会县级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权限,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从体制上解决了管理真空、重叠和乏力的难题。
2014年,东钱湖管委会引进中科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了“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合作的新模式。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搭台为支点、企业唱戏为要素的创新机制,为湖泊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精准治理的“智慧大脑”
东钱湖建立了“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在湖区设置60余个监测点位,涵盖高污染、高风险水域,每周监测、按月考核,全面掌控污染源变化。通过水质在线监测、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流域内水体水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及时预警和处置。
在具体治理措施上,东钱湖实施了八大专项工程,包括清淤整治、截污整治、流域整治等。其中,清淤工程采用“局部疏浚、薄层清淤”方案,疏浚淤泥总量达296万立方米。创新应用的“真空预压固结”和“絮凝余水处理”技术,填补了国内湖泊治理领域的空白。
生态修复:重现生机的自然家园
随着水质的改善,东钱湖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目前湖区已有鱼类35种,水生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绝迹30多年的银鱼重现江湖,对优质水环境高度依赖的莼菜也频频出现,这些都成为生态治理成效的有力佐证。
在湿地修复方面,下水湿地修复工程成为省级优秀案例。通过生态护岸、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东钱湖不仅恢复了自然生态,更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东钱湖的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管委会忍痛割掉两块“心头肉”——关停年产值1.5亿元的东海蓄电池有限公司和万头猪场的梅湖牧业,拆除沿湖60多家高污染企业。这些看似“伤筋动骨”的举措,实则是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如今的东钱湖,不仅是一个生态修复的典范,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湖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水上运动基地,举办国内外重要赛事。以“钱湖有渔”冬捕节为代表的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东钱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湖泊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其“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以及在生态修复中的技术创新,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这颗“江南明珠”正以其璀璨光芒,照亮着中国城市湖泊治理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