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海固到索邦大学:马燕飞的逆袭人生
从西海固到索邦大学:马燕飞的逆袭人生
“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这句感人至深的话,出自一位来自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的女孩——马燕飞。从一个因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农村女孩,到法国索邦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再到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的政治部副主任,马燕飞用坚韧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逆袭人生。
童年的苦难与母亲的坚持
1987年,马燕飞出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在那个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仅有400元,许多家庭都挣扎在温饱线上。马燕飞的家庭也不例外,一学年70元的学费对她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学时,马燕飞曾两次辍学。第一次是在五年级时,母亲白菊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决定让马燕退学。心有不甘的马燕写下了“我要上学”的信,让弟弟读给没文化的母亲听。她还在信中写道:“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
这封信深深打动了白菊花。这位在村里被称为“最厉害”的母亲,虽然自己没有文化,却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她偷偷流下了眼泪,最终决定支持女儿继续上学。
《马燕日记》的诞生与国际瞩目
2001年,马燕飞的三本日记被入村采访的法国《解放报》驻华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偶然获得。这些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中国农村女孩的求学之路,虽然文笔稚嫩,甚至保留着错别字,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
2002年,《马燕日记》正式出版,迅速引起轰动。这本书被翻译成15国语言,在19个国家出版发行,仅在美国就售出近100万册,并被全美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马燕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电影《上学路上》,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随着《马燕日记》的畅销,马燕获得了版税收入和捐款,解决了上学难题。她还慷慨地拿出25%的版税收入,资助数百名贫困学子继续学业,其中不少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成功摆脱了贫困命运。
留学法国:从西海固到索邦大学
2007年,马燕飞获得了赴法国索邦大学深造的机会。这所世界名校,对于一个来自中国西北贫困地区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索邦大学,马燕飞不仅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还要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但她凭借坚韧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先后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她选择留在法国巴黎工作,成为了一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和法语、还能听懂西班牙语的国际精英。
回国发展:从留学生到检察官
2015年,马燕飞决定回国发展。她通过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成为一名教师。随后,她又考入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在检察院工作中,马燕飞展现出了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她不仅管理人事档案、牵头党建工作、组织教育培训,还主动承担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重任。她带领团队改造文笔法学社活动中心、信赖职工之家、廉政文化室,成立书画创作室,最终成功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马燕飞还将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带入了生活。她热爱烘焙,从简单的饼干、蛋挞做起,到后来的蛋黄酥、蛋糕,每次把成品带到单位都会引起同事的“哄抢”。她常说:“烘焙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准备材料、和面、起酥,只要有一个地方马虎了,出来的作品就不会令人满意。做好政治部工作也是一样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来并不简单,一个电话就蕴含着学问,拟一个通知也能体现素质和水平。”
一个时代的缩影
马燕飞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从20世纪末的“一个都不能少”,到如今的“一个都没少”,中国在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仅宁夏一地,贫困人口就从2015年的68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50元,年均增长11%。
马燕飞的成功,固然有其个人的努力和机遇,但更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而坚持和努力则是实现梦想的桥梁。在新时代的中国,像马燕飞这样的“马燕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