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更新诊断标准:新增餐后1小时血糖指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更新诊断标准:新增餐后1小时血糖指标
2024年3月28日,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在《糖尿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期刊上发布了一项重要声明,更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此次更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了餐后1小时血糖(1-h PG)的检测指标,这一变化有望帮助医生更早发现糖尿病患者,从而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
新增指标的具体内容
根据IDF的最新声明,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1小时的血糖值将成为新的诊断依据:
- 如果1小时血糖≥8.6 mmol/L,将被诊断为中间高血糖(糖尿病前期)
- 如果1小时血糖≥11.6 mmol/L,则将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更新背后的科学依据
这一更新基于过去40年间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研究发现在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1小时血糖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传统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2小时血糖相比,1小时血糖在预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表现出更高的价值。
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IGT)患者中,如果1小时血糖低于8.6 mmol/L,很少会发展成2型糖尿病;而所有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IGT患者,其1小时血糖都会高于8.6 mmol/L。此外,1小时血糖≥8.6 mmol/L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这一更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使用11.6 mmol/L作为2型糖尿病的诊断阈值,相比传统的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以提前约1.6年筛查出糖尿病人群。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更早开始接受干预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2小时血糖正常,也需要评估1小时血糖水平。这是因为人体从正常葡萄糖稳态发展到2型糖尿病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β细胞功能代偿期、β细胞功能维持但质量减少期、β细胞功能不可逆损害期。在早期阶段,虽然空腹血糖和2小时血糖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但1小时血糖已经能够反映出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这一更新对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人(10.5%)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7.83亿人(12.2%)。此外,2021年约有5.41亿人(10.6%)伴有糖耐量受损,预计到2045年将增至7.3亿人(11.4%)。
IDF的这一更新将有助于更早识别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有效减少高血糖诊断的错误分类,最大限度地提高糖尿病早期发现和预防的机会。对于合并超重/肥胖、年龄≥35岁、有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高血压等情况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2型糖尿病的筛查。
这一更新也提醒公众要重视血糖监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建立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意识,居家常备血糖仪精准监测日常血糖水平,避免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可依据个人健康状况调整监测的时段和频率,避免引发并发症的发展。
在血糖监测过程中,如出现轻度高低血糖的症状,通过干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式及时稳控血糖波动,改善健康状况;如血糖数值已严重过低或超标,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结语
IDF的这一最新立场声明重新定义了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诊断标准。通过增加餐后1小时血糖的检测指标,可以更早识别2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有效减少高血糖诊断的错误分类,最大限度地提高糖尿病早期发现和预防的机会。这一更新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体健康状况,也有助于减轻全球糖尿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