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冠娜教你如何科学防乙肝
韩冠娜教你如何科学防乙肝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乙肝相关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自然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接近10%,即一亿多人感染了乙肝。
乙肝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如输血、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等。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时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密切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暴露的个人用品。
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如下:
新生儿接种: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1月龄时接种第2剂,6月龄时接种第3剂。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还应在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成人接种: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也应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
其他预防措施
阻断母婴传播:HBsAg阳性的孕妇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日常防护: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引起血液暴露的个人用品。在医疗环境中,确保所有侵入性操作都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器械。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科学认知,消除歧视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咳嗽或打喷嚏等日常接触。
在工作和教育环境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应受到限制。
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不应受到歧视。
通过科学认知和正确预防,我们可以有效控制乙肝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