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藏:玉观音艺术的千年演变
故宫博物院珍藏:玉观音艺术的千年演变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晋代铜观音立像,这尊造像高17.5厘米,发顶束髻,脑后头发下垂披肩,作绺状。鼻梁高直,眼角细长,留有胡须,面相接近欧洲人种。上身袒露,胸饰缨珞,斜披宽巾垂至右膝,下著长裙,长裙衣纹繁密细致。双手一上举,一下垂,下垂之手持瓶,足及背光已失。这尊造像的发现,引发了学界对中土最早观音造像的争议。
观音形象的演变
观音菩萨,作为佛教中最具影响力的菩萨之一,其形象经历了从男性到女性的显著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演变,也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早期的观音形象多为男性,如北魏时期的观音造像。这些造像通常头戴高冠,身材魁梧,面部特征刚毅,保留了明显的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北魏太和廿三年(499年)郭武牺造铜鎏金观音像,高16.5厘米,观音头戴冠,椭圆形面庞,修眉细目,眼角略向上翘,尖鼻。右手持长茎莲,左手握披帛一角,披帛缠绕其袒露之上身,下著裙,跣足,直立。背靠舟形背光,火焰纹。背后一侧一供养人手持香花,礼拜另一侧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著圆领袈裟,结跏趺坐,形象高大庄严,与供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了唐代以后,观音形象开始逐渐女性化。这种转变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密切相关。女性形象的观音更易于被中国民众接受,因为女性形象往往与温柔、慈悲等特质联系在一起,这与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特质相吻合。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金镶玉嵌宝观音,神态端庄,站立于金质莲花之上,金玉互衬,结合完美。观音面部五官和服装刻画具典型的明代中晚期玉雕人物风格。
故宫博物院重要藏品: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观音造像中,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堪称精品。这尊观音像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这尊观音像不仅展现了何朝宗高超的瓷塑技艺,更体现了明代德化窑白瓷的卓越品质。德化窑白瓷以其细腻的胎质和温润的釉色著称,被誉为“象牙白”、“猪油白”,在当时就享有“中国白”的美誉。何朝宗的这尊观音像,通过精湛的技艺,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明代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作。
观音造像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观音造像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早期的犍陀罗风格到后来的中国化特征,观音造像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同时,观音菩萨作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其形象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些观音造像,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更是研究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祈愿。
从晋代的铜观音立像到明代的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故宫博物院的这些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佛教艺术史,展现了观音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这些艺术品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