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普惠金融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达6201万户,同比增长7.5%;普惠型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金融机构通过科技赋能,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风险评估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和发展机遇。
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尽管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可持续性问题:部分金融机构将普惠金融视为政策性任务,而非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影响了服务效果。
普及性不足:城乡之间、不同群体间的金融服务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有限。
信用体系不完善: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主体未被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特别是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数据。
科技创新赋能普惠金融
面对这些挑战,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为普惠金融插上了科技翅膀。
人工智能提升服务效率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通过学习大量数据生成新的内容,与传统机器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解、推理和生成能力。在金融领域,GAI可以:
- 优化风险评估: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 智能客服: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降低人工成本。
- 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行为数据,推荐适合的金融产品。
大数据解决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整合多维度数据,构建更全面的企业画像。
-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政务、税务、工商等多渠道数据,形成360度企业视图。
- 动态监测: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状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 精准画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精准刻画企业信用状况。
实践案例:兴业银行的创新探索
兴业银行打造了“多来源融合、多模型组合、多层次协作”的“3+N+X”普惠金融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
数据融合:整合来自3个国家部委、50个省级机关单位和20余个市场供应商的数据,形成全面的企业画像。
系统化数据治理:建立数据标准化体系和安全可信的数据基础架构,确保数据高效流通。
组件化风险评估:构建“3套标准化风控方案”+“N类行业模型”+“X个可调阈值”的评估体系,实现风险底线统一化、行业风控差异化。
业务成效:模型上线时间从5个月优化至最快1周,覆盖行业从4类提高到9类,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超6万户,累计放款超2000亿元。
政策引领与未来展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普惠金融将更加“普”且“惠”。金融科技将助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