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城南旧事》里的离别诗艺术
李叔同《送别》:《城南旧事》里的离别诗艺术
《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歌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在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及其改编电影中,《送别》被多次引用,成为贯穿整个作品的重要音乐元素。
《送别》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送别》的创作背景发生在1915年冬天,大雪纷飞的旧上海。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但好友连他的家门也没进去,只在院外高声喊几句:“叔同,叔同”。这个场景充满了离别的凄凉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难和人际关系的脆弱。
《送别》的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体歌词有忧伤、豁达、期盼和祝愿的情感,表达了对离人的不忍和对未来的期盼。
《送别》在《城南旧事》中的艺术表现
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送别》的旋律与伴奏多次出现,它的反复性使用是该片的重要特点之一。导演吴贻弓在找音乐作曲家吕其明为《城南旧事》作曲时可以斩钉截铁、毫不怀疑地说“《城南旧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乐也要有这种基调,我打算就用这首歌作为整部电影的音乐。”导演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支跨越美国、日本、中国的感人歌曲、这种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的普世情感果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城南旧事》与其音乐的运用成为电影史与影视音乐历史上的经典。
全片共出现8次,贯穿整个电影
- 第一次《送别》在语气舒缓的独白后开始,直到影片名字及演职人员表放映完毕才停止。这是一段背景音乐,它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是它起给整个影片定下了哀愁忧伤的基调;二是借着音乐把我们拉回到半个世纪之前,起转换空间的作用;三是使冗长的字幕不至于显得太单调。
- 第二次《送别》是在英子回忆她与妞儿在一起的生活时响起的,也是一段背景音乐。忧伤的旋律伴着忧伤的回忆,《送别》的音乐声中,小英子想起刚刚送别的旧友,离别之情被很好地渲染出来。
- 第三次《送别》是一段场景音乐,出现在小偷弟弟的毕业典礼上。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完整地唱了这首歌,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听起来非常真实可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段音乐很符合英子的学生身份,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 第四次《送别》用在英子告别小偷的时候。小偷以为是英子告发了他,朝英子吐了口唾沫,英子伤心地望着他走远,音乐缓缓升起。这里的音乐不只是渲染了气氛、细腻深刻地表达了英子的思想感情,更有声音转场的功能,因为下一个镜头接的是老师在教室里带着孩子们唱歌弹琴。此处,背景音乐无声无息第转换为场景音乐,与第三次一样是由人声唱出来的,但不同的是英子的心情,这次远不如上一次那么轻松快乐,英子开始有了心事。同一首曲子,在相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演奏,既有相同的效果,又有不同的感受。
- 第五次《送别》是以《送别》的变奏形式出现的,出现在英子得知妞儿的父母不是她亲生父母的时候。这段音乐恰到好处地与画面结合紧密,与剧情融为一体。
- 第六次《送别》出现在英子与爸爸离别之时,生离死别的痛楚在《送别》的乐音中,显得更加悠长。
- 最后一段《送别》长达五分钟。五分钟里,人物没有大动作,没有台词,然而仅仅凭借这段音乐就足以扣住观众的心弦。
每次出现都与离别场景相关,但情感层次不同
- 既是背景音乐,也是场景音乐,还有变奏形式
- 符合影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基调
《送别》的现代文化影响
《送别》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电影和音乐节等领域。在电影领域,《送别》被多次用作插曲或主题曲。例如,在电影《城南旧事》中,这首歌曲被用来表达主人公们的情感和故事背景。此外,电影《怒潮插曲》也使用了《送别》,进一步展示了其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这些电影通过《送别》的旋律和歌词,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主题。
在音乐节方面,《送别》同样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2024年3月3日,朴树在音乐节上表演了《猎户星座》和《送别》,这两首歌的脆弱感和孤独感在现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朴树以举重若轻的方式缓缓地演绎这些情感,使得现场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歌曲的内涵。此外,《送别》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曾作为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这种历史背景说明了《送别》不仅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在过去也曾是教育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送别》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其简单却直击灵魂深处的力量。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带着一丝遗憾,也怀着希望,因为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