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VS老干妈:一场被诈骗案牵扯的合同纠纷
腾讯VS老干妈:一场被诈骗案牵扯的合同纠纷
2020年6月,一起看似普通的合同纠纷案,却因为涉及腾讯和老干妈两大知名企业而引发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商业合作中的风险,也引发了对知名企业内控机制的反思。
事件始末:从合作到纠纷
2019年3月,腾讯与三名自称老干妈公司市场经营部经理的人士签订《联合市场推广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老干妈将投放千万元广告,用于腾讯旗下QQ飞车游戏的推广活动。合作内容包括QQ飞车套装、赛事活动、海报宣传等。
2019年4月26日,QQ飞车手游S联赛2019年春季赛开幕,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QQ飞车手游运营总监赵斯鹏宣布,该赛事将与老干妈公司展开合作,老干妈将成为S联赛的行业年度合作伙伴。同年10月,QQ飞车上线了老干妈相关活动“漂移火辣辣”,登录后向玩家赠送老干妈合作专属套装“热辣风暴套装(7天)”、完成比赛之后可以获得“老干妈礼盒”。在腾讯视频上,一些腾讯自制节目也有推销老干妈辣酱。
然而,合作结束后,腾讯表示老干妈未按合同支付广告费,多次催缴无果后,腾讯于2020年4月向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法院裁定查封、冻结老干妈名下价值1624.06万元的财产。
这一裁定引发舆论热议。老干妈迅速回应称从未与腾讯有过任何商业合作,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6月30日晚间,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声明,否认与腾讯有任何合作,并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7月1日,贵阳市公安局双龙分局发布通报,称犯罪嫌疑人曹某、刘某利、郑某君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冒充该公司市场经营部经理,与腾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腾讯公司在推广活动中配套赠送的网络游戏礼包码,之后通过互联网倒卖非法获取经济利益。3人因涉嫌犯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法律分析:保全措施是否必要?
这起案件中,腾讯申请的财产保全措施引发了法律界的广泛讨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教授雷鑫认为,作为行业巨头,腾讯公司与老干妈面对纠纷时,应秉承合作精神、核实情况、共同查清问题所在,如果直接通过司法手段予以施压,或存滥用权利之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保全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其实质条件是:存在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可能使人民法院将作出的判决难以或不能实现的情况,或者存在可能使当事人的利益遭到不应有的损害的情况。
在本案中,老干妈作为一家年营收50亿元的知名企业,显然具备履行1600万元债务的能力。因此,有法律专家质疑,腾讯申请的诉讼保全是否必要?是否属于过度使用司法手段?
企业内控: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性
这起案件暴露出企业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于腾讯而言,与老干妈这样的知名企业合作,本应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实和背景调查。然而,从案件发展来看,腾讯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存在审核不严的问题。
对于老干妈而言,虽然最终证明其并未参与此次合作,但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其品牌被冒用也反映出在品牌保护和印章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这起案件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商业合作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 严格的身份核实制度
- 规范的合同审批流程
- 印章使用的严格管控
- 定期的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
社会影响:从“逗鹅冤”到法律警示
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甚至催生了“逗鹅冤”这样的网络热词。案件不仅涉及两家知名企业,更折射出商业合作中的诸多风险点。对于广大企业而言,这起案件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合同签订要谨慎:在与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时,必须严格核实对方身份,确保对方具有合法的签约资格。
内控机制要完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合同审批、印章管理等关键环节,防止内部人员滥用职权。
法律意识要增强:在处理商业纠纷时,应首先尝试通过协商解决,避免滥用司法资源。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
品牌保护要加强:知名企业应加强对自身品牌的保护,防止被不法分子冒用。
这起案件最终以诈骗团伙被绳之以法告终。2021年12月29日,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主犯曹某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其他两名被告分别被判处7年和6年有期徒刑。腾讯与老干妈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已厘清误解,未来将开启新的合作。
这起案件虽然以戏剧性的方式收场,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商业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防范风险,如何在维护权益的同时避免滥用司法,这些都是企业和法律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