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可爱的本质:为什么我们爱萌宠?
从心理学角度看可爱的本质:为什么我们爱萌宠?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火遍全网,不仅在国内一墩难求,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墩墩热”。日本记者辻岗义堂因为对冰墩墩的狂热喜爱而走红,甚至获得了“义墩墩”的称号。这种跨越国界的喜爱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
从冰墩墩到婴儿图式:解密“可爱”的魔力
冰墩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熊猫,它那圆滚滚的身体、大大的眼睛和永远微笑的表情,无不散发着迷人的可爱气息。这种可爱感,心理学上称之为“婴儿图式”(baby schema)。
婴儿图式最早由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茨(Konrad Lorenz)在1943年提出,指的是人类对某些特定特征的本能反应。这些特征包括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圆脸蛋和高额头等,通常与婴儿或幼小动物的外观特征相似。研究表明,这种反应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性释放机制,能够自动引发人们对婴儿的关爱倾向,从而有助于婴儿的生存和人类的繁衍。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与成人面孔相比,婴幼儿面孔能激活更多的神经环路,包括视觉面孔知觉、注意、情绪与共情、心理理论与认知、奖赏与依恋以及运动加工相关的脑区。这意味着当我们看到具有婴儿图式特征的事物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快乐激素,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萌宠的魅力:不只是外表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萌宠也如此着迷呢?答案同样与婴儿图式有关。许多动物在幼年时期会展现出与人类婴儿相似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圆滚滚的身体等,这些特征会触发我们大脑中的关爱机制,让我们产生保护欲和亲近感。
研究表明,观看萌宠视频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当我们看到可爱的事物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愉悦感。此外,看萌宠视频还能提高注意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
可爱的力量:促进社会交流的情感纽带
在日本,“Kawaii”文化盛行,从动漫角色到生活用品,到处都充满了可爱的元素。实验心理学研究发现,“可爱”不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一种促进社会交流的情感纽带。
当人们看到可爱的事物时,会产生强烈的接近动机,想要靠近、触摸甚至照顾它。这种情感具有社会扩散性,一个人的快乐表情会感染周围的人,形成所谓的“Kawaii螺旋”。在社会场景中,可爱的设计常被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工程现场的可爱路障、企业的卡通吉祥物等。
结语:可爱背后的深层意义
可爱不仅仅是表面的视觉感受,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它能促进社会交流、提升幸福感,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萌宠和可爱的事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慰藉的港湾,让我们在繁忙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快乐。
正如冰墩墩跨越国界收获喜爱一样,可爱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正在以各种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群的桥梁。这种看似简单的感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