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疫苗争议:科学较量还是政治大戏?
俄罗斯疫苗争议:科学较量还是政治大戏?
2020年8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该国首款新冠疫苗“卫星-V”完成注册,成为全球首个注册的新冠疫苗。这一消息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同时也掀起了关于疫苗安全、政治博弈和国际合作的激烈讨论。
科学争议:速度与安全的博弈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对俄罗斯疫苗持严重怀疑态度。他强调:“拥有疫苗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是两码事。”福奇表示,虽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宣传推广了这款名为“卫星-V”(Sputnik V)的新冠疫苗,但他对俄方是否证实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持严重怀疑态度。
然而,俄罗斯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数据支持。根据俄直投基金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白俄罗斯有超过120万人接种了“卫星-V”疫苗,有效性达到96.3%。研究还证实了疫苗具有高度安全性,接种后的副作用为轻度或中度,未记录到与疫苗接种有关的死亡病例。
政治博弈:疫苗之争背后的地缘政治
疫苗之争不仅涉及科学问题,更凸显了各国在疫情背景下的政治博弈。美国为了不在疫苗领域落后于俄罗斯,迅速宣布从国内生物科技公司摩德纳公司订购1亿剂实验性新冠疫苗“mRNA-1273”。福奇直言:“美国人要理解,中国和俄罗斯在宣布(他们)拥有疫苗的问题上,行事方法和我们是不同的。”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各国政府警惕“疫苗民族主义”。据统计,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国家拥有全球60%的疫苗。几个发达国家订购的疫苗数量是其人口的两到三倍,而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则无力或没有渠道获得西方疫苗。
国际合作:突破与挑战并存
在国际合作方面,俄罗斯疫苗展现出一定的突破。目前,“卫星-V”已在全球70个国家注册,涵盖人口超过40亿,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中国也积极投身国际合作,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并已向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
然而,疫苗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美国拒绝了俄罗斯提供的疫苗技术合作,显示出地缘政治对立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延伸。世卫组织呼吁,疫苗的资格预审需要对所有必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场围绕新冠疫苗的争端,不仅是科学的较量,更是政治的大戏。它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困境,也考验着国际社会在危机面前的合作能力。未来,如何平衡疫苗研发的科学严谨性与政治考量,如何实现全球公平分配,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